新華網 正文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2020-11-26 10:34:42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圖為京劇電影《龍鳳呈祥》劇照,京劇名家李維康飾演孫尚香。制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于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

  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

  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于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三者互為表裏、相互支撐,是戲曲藝術歷數百年傳承不墜的主要原因。當代戲曲藝術家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再一次證明這一藝術規律。

  賡續傳統 弦歌不輟

  傳統經典劇目有序傳承

  傳統經典劇目的持續、高水準展現,是戲曲藝術生命力的切實保障,是創作者領悟戲曲美學原則的最好范本。

  戲曲藝術內涵豐富,從多樣化戲曲劇種到各劇種大量題材風格各異的劇目,共同組成了戲曲這座五彩斑斕的藝術大廈,傳統經典是重要組成部分。

  戲曲經典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在跨地域傳播過程中,産生了表演形態變化;在不同時代語境下,因觀眾審美趣味實現了發展。戲曲界歷史形成的對傳統的尊重與敬畏、創作者在實踐中形成的對藝術規律的掌握與理解,保證了戲曲藝術發展中雖有變化,卻不離戲曲之根本,延續著優秀傳統的文脈。

  歷代戲曲藝術家通過經典劇目的有序傳承,將戲曲藝術一代一代地傳至當下,努力使其傳得更遠、更廣。從京劇經典劇目“音配像”工程到近年來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相繼推出的“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戲曲藝術“像音像”工程、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劇團普查和在江蘇昆山舉辦的“百戲盛典”展演活動,都是致力于更好傳承展現傳統經典劇目的基礎性工程。

  這些重要工程和活動已産生巨大影響。如“音配像”工程拍攝的300多出京劇經典劇目,早已成為京劇表演和教學的模板。京劇名家通過言傳身教的經典傳授方式同樣重要。比如,昆曲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重要契機,全力以赴開展了挖掘與修復傳統經典的工作。上海昆劇團的蔡正仁、浙江昆劇團的汪世瑜、江蘇省昆劇院的張繼青等退休多年的昆曲名家重新忙碌起來,全國各地許多優秀中青年演員紛紛向他們求教、學習,呈現出全新氣象。昆曲現已成為最具市場號召力的劇種之一,尤其是上海昆劇團近年在全國各地以傳統經典為主的巡回演出應接不暇,所到之處皆因其精致典雅的表演獲得盛讚。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其蘊含和承載著戲曲藝術最重要的美學因子。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便足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

圖為昆曲《長生殿》劇照,昆曲名家蔡正仁飾演唐明皇。制圖:蔡華偉

  傳戲帶徒 教學相長

  技術訓練體係有規可循

  戲曲事業繁榮發展關鍵在“人”。作為表演藝術的戲曲,是以表演者身體(形體與聲音)表達為媒介的。因而,只有一代代戲曲表演者充分掌握表演技法,自覺遵循美學原則,戲曲藝術才能真正實現薪火相傳。

  戲曲人才的培養是基礎和關鍵。藝術家對戲曲美學精神的把握和傳承是以技術訓練為起點的。技術訓練是戲曲教育機構之責,戲曲專業院校堅持正確的人才培養路徑與方法,對戲曲藝術有序傳承具有決定性意義。

  戲曲藝術的功法(即通稱的“四功五法”),是戲曲美學在身體訓練與表達層面具象化的結果。數百年來,戲曲界前輩逐漸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一係列深刻反映戲曲藝術規律的知識,建構了完整的功法訓練體係,包括從開蒙到進階的劇目教學內容,保證了各劇種技術訓練體係在整體上有規可循、有范可依。

  精彩藝術需以精湛技藝為依托。中國戲曲學院近年挖掘整理的武旦經典劇目《朝金頂》是突出范例。因注重技術訓練的係統性和規范性,戲曲表演專業的技術和藝術水準明顯提升,幾近失傳、表演繁難的京劇武旦經典有機會重現舞臺。

  戲曲教育傳統將基本功訓練與經典劇目表演融為一體,相輔相成,這一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戲曲以人為載體,所以更要重視個體差異。所有基礎功法和技術規范,都必須在實際舞臺表演中與表演者身體相結合,找到適宜的表達方式。傳統經典往往能給表演者最大限度的個人發揮空間,它們是最佳的教學劇目。

  戲曲人才培養是一項係統工程。除了表演人才培養,還應重視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及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等領域的人才培養。

  立足時代 守正創新

  不斷激發戲曲藝術新活力

  藝術門類的發展與演進,既要靠傳統經典的重新演繹,還須有立足時代的創作。戲曲藝術生命力的延續和激活,呼喚當代藝術家的新創造。新劇目是戲曲藝術表現力的新開拓和新貢獻,是戲曲藝術對時代和觀眾需求的回應。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只有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創新,才具有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積極意義。如果説,活在當下舞臺的傳統經典深刻闡釋了戲曲藝術中何者為“正”,當代那些尊重戲曲本體的新創作的成功,則有力地説明瞭堅持守正創新的意義。

  新世紀以來,陸續有滇劇《水莽草》、薌劇《保嬰記》和近年的莆仙戲《踏傘行》、豫劇《重渡溝》、京劇《紅軍故事》等精品佳作問世。在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兩個方向,它們都因高度戲曲化的舞臺表達而贏得認可。

  戲曲藝術的守正關鍵在遵循戲曲美學原則的藝術表達,是戲曲功法手段在創作和演出中自然圓熟的運用,而不在題材和時代之分。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豫劇《重渡溝》就是有説服力的代表,主演賈文龍嫺熟運用戲曲的翻跌功夫,高度戲曲化的手法,讓人物情感心理較好地外化為舞臺動作,成功地讓當代觀眾接納並喜歡上了這部現代戲曲作品,以及鄉鎮幹部馬海明的人物形象。

  戲曲美學傳統對接當代觀眾及其審美取向,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的重心,戲曲現代戲創作的成功,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的重要指標之一。這是薪火相傳的應有之義,對戲曲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推動作用。

  (作者傅謹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糾錯】 責任編輯: 常寧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16005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78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