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翻拍潮”中,我們失去原創力了嗎
2018-11-16 08:32:05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電視劇《新流星花園》播完,因口碑較差,未能實現預期的火爆。《新流星花園》只是時下中國影視圈“翻拍潮”的一個縮影。2018年將有近20部翻拍劇亮相內地熒屏,但就目前播出的《尋秦記》《新笑傲江湖》《北京女子圖鑒》《泡沫之夏》等來看,口碑普遍不佳。如翻拍版《尋秦記》豆瓣評分僅2.3分,《新笑傲江湖》也才2.6分。

  縱然如此,翻拍電視劇在中國每年的電視劇産量中仍佔有很大比例,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是影視圈的“怪現狀”:一邊是不盡如人意的市場反饋,一邊是忙于立項的“一面多吃”。

  翻拍與傳承

  翻拍,即把之前已流傳的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重拍成“新作品”(新版本)。翻拍本不失為一種藝術創作方法,更何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部《哈姆雷特》或《紅樓夢》”,對已深入人心的影視IP的再版再拍,可行性亦是如此。翻拍並不存在什麼“原罪”,關鍵在于主創者怎麼進行“二次創作”。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翻拍作品的對象往往是存世的經典,意在進行不同年代、多元班底、不同理解的再度創作和永續性傳承。畢竟隨著時代變化,舊版經典作品(尤其是電視劇)再耐看,也多少會出現畫面陳舊、技術落後、風格定型等問題,無法滿足各個時代觀眾的審美要求。用與時俱進的影視理念與攝制技術對經典進行翻拍,可以更好完成觀眾隊伍的傳續與接力。在英國,莎士比亞的知名戲劇作品幾乎每隔幾年就要被重新翻拍,即便有前人獲奧斯卡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成功版本在先,《暴風雨》《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悲劇還是不知存世多少個翻拍版。而對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波洛和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不同年代的翻拍版本也恐不勝枚舉。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索亞斌分析,這“不是純商業考量,只是拉開十幾年距離之後,代際成長不同了,接觸這一類的觀眾變了,需要一些新因素”。也正因如此,其他世界名著比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傲慢與偏見》《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紅樓夢》《三國演義》,影視佳作如《賓虛》《窈窕淑女》《夜半歌聲》《大話西遊》等,也都有多個不同版本問世。

  優秀的翻拍不應是原封不動復制粘貼,而是主創者在尊重原著內核的基礎之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啟用新視角,表達新理解,融入當時代特定的個人情感、社會背景和時代特質,以求更加契合當時代觀眾的認知。如果能以這樣的頂真態度待之,翻拍作品超越原劇、再造經典不是不可能。

  曾經,國內影視圈的不少翻拍之作也確實本著對經典的敬意與傳承,重啟創作之門,比如《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有多個版本,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説家的作品因適合影視化呈現也經常被翻拍,且不乏一而再、再而三翻拍都能獲得成功的例子。網絡上曾有人發問,為什麼傳統武俠小説對于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獲得點讚最多的一條答案這樣寫道:“金庸的書教給了我們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帶我們領略了人性的黑暗與光輝,命運的無常與因果;古龍的書充滿著哲學觀念,讓人明白,一樹一花,萬事萬物都可以是不同的,都可以向心而生,他讓我明白生命的獨特與偉大,孤獨的永恒,朋友之義,男女之情……”翻拍成功之作,也是文化價值延續的需要。將經典中的家國情結、俠義情懷和人文思索,用新的視聽語言和時代美學重新演繹,可以實現經典價值的傳承,也可以使之在時間長河裏“長流”。

  蹭IP與捧新人

  翻拍本無錯,可為何時下影視圈的“翻拍潮”屢屢“播下龍種,收獲跳蚤”?

  應該承認,相較于原創劇而言,經典劇的觀眾基礎就和熱門IP一樣,它擁有巨大的潛在收視人群,憑借老劇的IP強勢發力,加上新劇表演制作陣容的實力和話題效應,翻拍劇一直自帶“熱搜體質”,一經宣介,常常未映先熱。對電視臺來説,搶購經典翻拍劇也是保證收視率的手段之一,這也是翻拍劇最大的優勢。

  但也正是對這一優勢的量度處理不當,讓許多翻拍劇栽了跟頭。經濟學上有一個説法叫“資源詛咒”,即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由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其經濟體制容易失去變革、創新的動力,導致經濟的平庸化。翻拍劇的IP化,誘惑許多影視人走上這條道路時只看到借勢借光之便利,只為蹭IP賺流量,以為前人栽下之樹下容易庇蔭,而對再創造能力缺乏自信,對吃透原作精神缺乏定力,對銀幕熒屏呈現缺乏新的激情。

  IP本身並不是品質的保證。一部作品曾經紅極一時,在一代觀眾心中留下印象,但它的整體水準相對停留于“此一時”,更不要説有個別影視劇原來的走紅存在一定的巧合度,今天看其影視語匯已明顯感覺過時或平庸。然而,在“IP熱”的語境下,不少創制者患上“IP迷信”,以為只要是IP,只要有觀眾基礎,無論拍得洋洋自得還是差強人意,總歸有“粉絲”捧場。像由大S和何潤東出演的《泡沫之夏》豆瓣評分只有5.9分,梁咏琪擔任制片的電影翻拍版更只有2.9分,可2017年依然再一次被翻拍。這恐怕已經與翻拍經典無關,制作者的技窮與硬撐,讓人感覺開工這樣的劇目充其量只是“蹭流量”。

  不少翻拍劇不約而同採用了新人策略。2017年版《射雕英雄傳》是這一策略的成功實踐,在無大牌、無經驗、無創新的“三無”情況下,一批90後新面孔撐起一片天,尊重原著的改編讓它贏得不錯的口碑,還捧紅了郭靖和黃蓉的兩位扮演者楊旭文和李一桐。

  捧新人無可厚非,但前提是翻拍得靠譜、品質要夠硬,要讓經典獲得新的傳播力。戲紅人才紅是自然而然,也是錦上添花。事實上,金庸武俠劇一直以來都是“明星制造機”,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香港TVB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金庸作品電視化,金庸劇捧紅了一批又一批曾經籍籍無名的小生與花旦。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鄭少秋、黃日華、古天樂其後成長為華語影視圈支柱的這些巨大“存在”,都曾有金庸劇為之鍍金。

  只是當下翻拍更多見的是忙著“制造明星”,而不是首先拍好作品。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觀眾如何看待“翻拍劇”的調查顯示,演技尷尬(57.3%)被受訪者認為是“翻拍劇”最讓人感到失望的因素。其他因素還有篡改經典劇情(53.5%)、刻意追求標新立異(35.9%)、布景粗糙(32.1%)、再創作時缺乏新意(30.7%)、不接地氣(30.5%)和特效造型不夠用心(17.4%)等。説到底,時下“翻拍潮”多是資本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結果。首先出于逐利的而不是藝術再造的動機,令翻拍劇的成色可想而知。

  謹防原創力的丟失

  “翻拍潮”的興起所折射的另一個問題是,影視行業在內容原創力上相當匱乏,優質劇本嚴重稀缺。

  當下影視市場看似十分熱鬧,但仍擺脫不了“編劇荒”“劇本荒”的窘境。正因為沒有優秀的原創劇本,不少資金和制作力量只能把目光一再瞄準翻拍經典,或在一番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之後蹭IP、博流量。難怪一些業內人士憂心忡忡地指出,編劇原創力的滑坡,已成為制約整個編劇行業甚至文化娛樂産業發展繁榮的瓶頸。他們大呼,優秀的編劇到底去哪兒了?

  與其説沒有優秀的編劇,毋寧説缺少培育優秀編劇的土壤。在日、韓、歐美,編劇的地位甚高,對內容甚至拍攝風格有足夠的話語權,他們在整個影視生産鏈條上處于核心地位,與導演、制作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優秀編劇也有資金、時間和精力慢慢了解某個行業,打磨劇本。當然,編劇的地位和權威來自于劇本,要贏得尊重就必須拿出好的劇本,在與制作方良性互動,編劇就得不斷創新,並敢于推陳出新。如此,內容生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迴圈。

  但如今的國內影視生産鏈條上,除了極個別的一線編劇外,大部分編劇尤其是一些年輕編劇的地位非常低,幾乎處于鏈條上的末梢,可能連署名權都沒有,遑論什麼話語權了。編劇們的原創精神也不受重視,在不少投資方和制作方看來,電視劇工業化速度太快,容不得被編劇牽著鼻子走,或者等不及劇本精磨細改,強調影視劇必須快餐化。更何況那些流量明星花天價片酬請來,檔期緊,要搶拍,就像編劇王海林曾透露的,制作方“更願意你把已經火熱的幾部(戲)‘揉捏’在一起,略微改一個設定,我們管這個叫打補丁編故事。我寫一個原創故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打補丁只需要幾個月,所以現在大家都不熱衷去費力不討好地原創了”。許多年輕編劇自嘲“文字民工”,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沒有條件沉潛下去認真琢磨一個原創故事。

  如果影視行業的原創內容充實豐富,那麼,翻拍就是傳承經典、求新求變的一種追求方向。然而在原創內容失語的大背景下,“翻拍潮”則是太多人想走“多快好省”的捷徑。這是對經典的不良消費。從短時間看,翻拍見效快,賺快錢易,但其對影視行業的傷害卻是致命的。只消耗不生産,必然後繼乏力,並最終導致我們原創力的喪失。

  當翻拍劇透支了信譽,當翻拍資源枯竭,當翻拍版本已大多無人喝彩,國産劇該拿什麼拯救自己?(從 易)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碧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那些帶著時光印記的“老物件”
那些帶著時光印記的“老物件”
上海:廢棄礦坑變身獨特酒店
上海:廢棄礦坑變身獨特酒店
航拍雲南宜良“68道拐”
航拍雲南宜良“68道拐”
【圖片故事】蛋殼與“刀客”
【圖片故事】蛋殼與“刀客”

0101601400000000000000000111008311237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