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京劇《鑒證》情理並重全程高能
2020-11-17 08:52:15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光緒之死”的真相是史學界近年來的新發現,小劇場京劇是眼下市場上頗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説是一番非常有想像力的創作。11月14日、15日,南京首演口碑爆棚的小劇場京劇《鑒證》終于來到北京,繁星戲劇村貳劇場見證了這部劇南北通吃的魅力。

  《鑒證》在北京的兩場演出,開票僅兩小時就售罄。這其中既因為這部劇前期的好口碑,更因為該劇導演、編劇李卓群已經成為國內小劇場京劇創作者的代表。從最早的小劇場京劇《惜·姣》《碾玉觀音》,再到後來大劇場的京劇《大宅門》,她的作品一戲一格,又有著更深層次的思想開掘。因此,她的作品演出常常一票難求,不斷拓展著京劇市場化的邊界。《鑒證》由南京市京劇團與李卓群工作室共同出品,也是南京市京劇團與北京京劇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後的首部作品。

  《鑒證》原名《光緒之死》,在選材上就吸引了不少關注,讓該劇成為首部以京劇呈現史學前沿課題的作品,對文獻的利用更讓它與國際戲劇界流行的文獻劇有了交集。它從“清光緒帝死于砒霜中毒”這一重大史學研究成果説起,講述光緒帝在死前十天裏,與歷史傳聞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凱、李蓮英的最後接觸,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摯愛情。全劇共分五場,通過舞臺表演與文獻實證交疊的線性敘述,逐層揭示光緒遇害的起因與過程,鋪展出晚清宮廷眾生相,展現光緒帝在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間的糾葛與掙扎、隱忍與不甘。

  劇情的鋪陳上,李卓群借鑒了阿加莎·克裏斯蒂的敘事風格,敘事節奏張弛有度,舞臺上沒有閒筆和過場,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指向結局真相的伏筆,高潮疊起,扣人心弦。在南京首演後,很多戲迷表示這部戲“全程高能”,北京演出時許多觀眾也有此感。五場戲中的四場戲都是光緒分別與慈禧、袁世凱、珍妃、隆裕皇后的對手戲。裝病的光緒與裝沒病的慈禧見面,母子之間彼此試探、提防,到最後幹脆撕破了臉一拍兩散;光緒與袁世凱的對手戲裏,油滑的袁世凱滿嘴謊言,讓光緒感慨“君無戲言,但人人都戲弄于君”,更可見此時他的無力和絕望;臨死前與隆裕的對手戲,讓一輩子冰封的兩個人首次敞開心扉,給這個悲劇一抹亮色。使人最為感動的則是光緒與珍妃穿越生死的相遇,彼此互訴衷腸,無奈一陣風吹來才知道不過是一場夢。

  情與理交相輝映,觀眾在觀劇過程中,既能體會回到歷史現場的參與感,見證光緒遇害過程的緊迫感,更能隨著現代科學、歷史研究者的視角逐層撥開歷史塵封。

  演員們的表演也為這部戲增色不少。該劇由北京京劇院兩位有實力又有顏值的年輕演員馬博通、索明芳,以及來自南京市京劇團的實力派演員范樂新共同主演,同樣來自南京的張訓菘、唐談分別飾演袁世凱和李蓮英。光緒、慈禧、隆裕、珍妃、袁世凱、李蓮英,都是“國民度”很高的歷史人物,但在這部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在那個行將就木的舊時代中“掙扎求生”,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為了演好這些角色,主演們下了很大的功夫,創排期間在導演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史料,又赴故宮、頤和園、清西陵等歷史遺跡實地採風,深入探尋每個人物處在當時歷史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做出人生抉擇的動機與心境。

  無論是頗具探索性的題材,文獻劇的呈現方式,還是光緒與珍妃夢中相擁起舞時創新使用“西皮圓舞曲”這樣的板式,都讓人看到了年輕創作者不落窠臼的勇氣。李卓群表示,這個戲就是想有所突破,“突破目前小劇場題材的一個瓶頸,不再是那些常見的事兒、常見的人,從導演、編劇到演員、作曲,每個人的創作都要接受挑戰,突破舒適區。”記者 牛春梅

【糾錯】 責任編輯: 蘇姍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14000000000000000001110420112674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