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疫情之下,認真做飯烹出家的幸福
2020-03-09 09:41:57 來源: 中國婦女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動了人們的下廚熱情,非常時刻正在造就新一代“廚神”。廚藝也因此被賦予非同一般的價值,不但能讓宅家生活有品質,還能保證復工之後有能量,可謂下得廚房才能上得廳堂。

  一場疫情,我家“廚神”上位

  ■ 簡雲

  那天去超市的路上,迎面走來一個女孩,一手一兜菜,一手一個鍋。我暗自猜想,她是今天開始學做飯呢?還是像我兒子那樣,要配齊炊具提升夥食水準?不管何種狀況,有一點很確定:這也算是全民戰“疫”的附加成果吧。

  兒子年前去德國探望被公司外派的媳婦,年後回到北京,需在家隔離,不知是為了陪伴老媽,還是不想做飯,他選擇一下飛機就直奔我這裏。宅家的兩周時間,讓我感覺倣佛時光倒流,回到了他上學時的寒暑假,雖然早飯省略,但他口味刁鑽,每天兩頓飯也得費盡心思。

  中午吃面,晚上吃飯,通常是標配。為了一碗面,我也得在廚房耗去四五十分鐘,好在端上桌,兒子不吝讚美:“媽,你的手藝堪比大廚呀!”的確,這碗面上層鋪著紅紅的大蝦和圓圓的煎蛋,再配上碧綠的油菜和白白的蘑菇,一眼望去,勾人食欲。

  不過,麵條吃到嘴裏,兒子卻開始發表意見:“麵條沒過涼水吧?不夠筋道。”我只好點頭承認:“今天偷懶了,麵條煮完只兌了一碗涼水就撈出來了,是有點爛。”

  麵條要過涼水,是我從前教給兒子的煮面準則,如今他竟拿來挑剔我的廚藝,難道他竟青出于藍了?

  過了幾天,我又端出一盤芝士焗大蝦,得意洋洋地展示我的創新菜品。不過這次,沒等他發表意見,我就搶先自我評判:“沒想像的好吃,蝦有點柴,味道也不香。”“還行。”兒子用兩個字表示安慰,然後友情提示:“烤箱沒預熱吧?”

  “我從來不預熱烤箱,好像意義不大呀。”這句解釋引來兒子的一串烹調心得:“當然要預熱呀,很多東西要在高溫下速成才好吃,比如煎牛排,一定要大火,還得提前放在常溫下,用紙把水吸幹,這樣才能一下從外熟到裏,煎三文魚也一樣,小火慢煎就硬了。”

  看來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在廚房戰鬥了幾十年的我,第一次從兒子那裏領會了這個高溫速成的烹飪原理。之後,烤箱預熱5分鐘,芝士焗大蝦終于大功告成,烤得外香裏嫩。

  讓兒子成為會做飯的男人,曾是我的育兒理想。為此,從他上中學開始,我就教他煮餃子、煮麵條,炒蔬菜,外加西紅柿炒雞蛋,但打下廚藝基礎之後,他就止步不前,拒絕精進。直到結婚成家,被媳婦大肆激勵和鞭策,才勉力成為了廚房擔當。

  婚後不久,媳婦去德國工作,兒子趁機去英國讀研,臨行也沒忘帶上鍋碗瓢盆。短短一年留學,兒子的廚藝迅速長進,諸如煎牛排、煎三文魚、鹵雞腿之類的大菜,都是留學的戰果。不過,一年後兒子先行回國,又過起單身生活,便不願再下廚。理由是公司有吃有喝,老板雇了個大廚,晚上加班還能吃上免費晚餐。偶爾準時下班,路上點個外賣,到家就能吃上。周末自然是上我這裏蹭吃,用兒子的話説,“沒有理由自己做飯呀!”

  這一次,疫情突襲,公司大廚還沒返京,員工也不能再圍桌吃喝。在兒子結束隔離回公司上班後,他給我發了一張單人餐圖片,説是公司叫的外賣,評語是:“難吃。”我問他晚上要不要回我這裏吃,他説太遠了上下班不方便,還是回自己家。

  當晚8點多,兒子在家庭微信群裏問:“煮餃子的鍋在哪裏?急急急,線上等。”想著他饑腸轆轆到處找鍋的樣子,我忍不住偷笑,回復道:“你家好像沒湯鍋,用炒菜鍋吧。”遠在德國的兒媳婦也回話:“那個巨沉的德國鍋讓我媽拿走了。”雖然炊具不全,復工第一天,兒子也算“復廚”了,用炒菜鍋煮了餃子,好歹填飽了肚子。

  周末,兒子又來我這裏改善夥食,看我買了三文魚,還自告奮勇用“大火速成”理論,向我成功展示了他煎三文魚的手藝。臨走我送了他一個湯鍋,他卻不滿足,問我能不能再給他一個平底鍋,説是要去超市屯點貨,下班回家煎牛排吃。

  我一直以為,做飯是人生必備技能,而男人會下廚,還能讓婚姻更和諧溫暖,所以多年苦心孤詣向兒子灌輸廚藝之重要。不過,從沒想到,有朝一日還會遭遇飯店關門、外賣難覓的防疫時刻,廚藝也因此被賦予非同一般的價值,不但能讓宅家生活有品質,還能保證復工之後有能量,可謂下得廚房才能上得廳堂。下廚這等重要,讓我不由得重新省視自己當初育兒理想的高度。

  時疫下,廚藝長

  ■ 胡楊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14億人開啟了“家裏蹲”模式,于是乎,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一句老話的真意——“民以食為天”。

  疫情期間,有男人驚訝道:“宅在家裏,為了填飽肚子,我把自己逼成了星級大廚”;有女人感慨道:“時勢出英雄,時疫造巧婦”;有孩子驚嘆道:“原來我也可以廚行天下”……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時疫,廚藝成為很多人倒逼出來的新技能,而朋友圈更可看作是一場廚藝大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自制美食開啟霸屏模式。據説排名第一的是做蛋糕,第二是做涼皮,第三是炸油條,第四是做奶茶。總之,“成功之作”五花八門,讓人垂涎欲滴;然而也有各種“翻車事故”、黑暗料理,讓我們忍俊不禁。其實無論成敗,這些都注定成為這個特殊時期的一份難忘記憶,點綴著我們共克時艱的時光。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原來廚房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洋溢著幸福感的地方。“如今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油鍋爆炒時滋啦滋啦的響聲”;最親切的呼喚是“快來吃飯”;最踏實的感受就是,打開冰箱發現“裏面有貨滿滿”……

  當我們越來越依賴酒店、餐館和外賣來解決一日三餐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出問題了,健康的警鐘自然就要長鳴,而家庭關係也因不做飯而越來越淡漠、疏遠……愛,其實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你摘菜我煲湯,一起下廚,一起吃很多很多頓的飯。

  這次疫情也再次提醒我們:回家做飯、吃飯,與家人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和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它關乎家庭幸福,更關乎家人健康。而買菜做飯,無疑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日三餐自己動手,營養均衡,飲食健康,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願能挽袖剪花枝,更能洗手作羹湯”。讓我們感恩大自然賦予的每一種食物,感謝那些為我們精心烹制美食的人,珍惜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平凡日子。

  從現在開始,一邊認真做飯,一邊健康生活,好好蓄能,共同期待春暖花開之時。

  廚房,在這次抗疫鬥爭中,變成了另外一個戰場。請對家裏那個負責做飯的人,更好點吧!因為他(她)們,在這個非常時期,也是一群奮鬥在“一線”的人,承擔了疫情期間家裏的頭等大事,為他(她)們點個讚!

  非常時期,請對家裏做飯的人更好點

  ■ 王婧

  “家裏蹲”的疫情期間,請問在家裏你是負責做飯的人,還是負責吃飯的人?如果是負責做飯的人,為你點個讚,你承擔了疫情期間家裏的頭等大事;如果是負責吃飯的人,請趕緊感恩,對那個做飯的人好好道一聲感謝。

  餐廳關門了,外賣不好點了,許多長年不在家食人間煙火的家庭,也不得不被迫重新啟動廚房的作業系統。于是2020年的早春,變成了灶王爺最忙的一個春天。

  有的人,平時就擅廚藝,這次責無旁貸接過了照顧家人飲食的重任;有的人,平時對做飯不屑一顧,總覺得廚房沒大事,落到自己頭上,才發現,原來做飯比上班掙錢還難。

  廚房,在這次抗疫鬥爭中,變成了另外一個戰場。更嚴峻的是,家人的胃口因為宅,統統變得奇好,常常一轉過身,就看見全家老少期盼的目光:今天吃啥呀?

  請對家裏那個負責做飯的人,好點吧。因為他(她)們,在這個非常時期,也是一群奮鬥在“一線”的人。當你刷屏到半夜,早上睡不醒的時候,他(她)們已經點燃爐火,開啟一天的工作了;當你抱怨今天蔬菜太少,肉不入味,這個菜、那個湯不好吃的時候,你不知道,那是他(她)們在冰箱翻了又翻,找了又找,所能做出來的最合理搭配……

  你不知道,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她)們還在算計,冰箱裏那塊肉還夠吃幾天?雞蛋還有多少?明天該去下載哪個買菜APP?去哪個買菜的群裏活動,補充“戰略”物資……

  你不知道,為了搶到食材配送到家的服務,他(她)們要設置鬧鐘,半夜起來下單,第二天仍然還要早起為一家人做早飯。

  你不知道,哪怕是一個白菜,他(她)們也要挖空心思,1/3拿來腌做涼拌,1/3剁碎熬粥,剩下的1/3拿來炒,澆點糖醋汁又可以就著吃下滿滿一碗飯。

  作為一個負責吃飯的人,你至少要做到這幾點:請拿出八戒的精神,做啥吃啥,自覺光碟,吃完還要猛誇。

  請積極參與廚房打下手,剝蔥拾蒜,洗碗擦桌,不做飯粗笨活兒總可以做起來。

  亂世出英雄,時疫造巧婦。比如我婆婆年輕時,災害年成,物資短缺,好多人學會做各種吃的,沒有魚又想吃魚的,就做假魚海椒,可以吃出魚的味道來。

  祝各位煮婦(夫)們在戰“疫”時期,保持良好的心情,盡量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要一個人悶頭幹,團結家裏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趁機享受難得的親情時光。

  待到春暖花開,疫情結束,我們自在叢中笑。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傳統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囤東西。許多人都説,囤積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事實上,必要的囤積,能給一個家庭上一道保險。與其説這是一種囤積,不如説是一種未雨綢繆。

  有一種安心叫“囤貨”

  ■ 吳明慧

  最近每天夜裏臨睡前必有三問:疫情明天會出現拐點嗎?明天還有菜嗎?明天在家吃什麼呢?

  那天將冰箱裏最後一盒牛腱子肉煮了,配的是海底撈的調料;兩只馬鈴薯切絲,滾上蛋液,炸一盤金光燦燦、愛心滿滿的薯條;再來一份豆幹炒洋蔥,兒子説這頓飯真像樣兒。

  嗯,吃完這頓,下頓、下下頓就請多諒解了:晚飯的葷菜是,就著剩牛肉煮了幾片白菜葉。

  前天一早,在家門口的超市搶了一袋子素菜,有大白菜、洋蔥、豆幹、大蔥、卷心菜。我家先生進門時的畫面讓我特別感動:超大的藍色塑膠袋扛在肩頭,在我眼裏那簡直就是拿麻袋裝菜。

  其實,家裏確實還有一定量的存菜:葷菜確實只剩魚了,素菜我不説想必你也猜得到——胡蘿蔔呀。我每次去菜場都要買胡蘿蔔,每天去沙筐裏挖幾個,保存得還不錯,零星也有爛的。翹嘴魚、紅尾魚都是年前新發現的美味,接連買回兩大條,開膛、腌漬後切塊曬幹,吃的時候放在平底鍋裏煎成兩面焦黃,出鍋前再撒點蔥花。

  那天吃過早飯,翻檢冰箱。雙開門的冰箱冷凍抽屜不知不覺空了一只。仔細搜尋,又發現一袋高郵湖特産小銀魚。哎,午飯有著落了,小銀魚炒蛋;綠葉菜不缺,實在不行大白菜頂上。這才安心地坐在書房,抄《詩經》。

  疫情期間,家裏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油鍋爆炒時滋啦滋啦的響,最親切的呼喚是“快來吃飯”。有那麼誇張嗎?當然有。

  如今超市照常開業,人流平穩,只是蔬菜稱重的隊伍一般都好長好長。

  現在的都市人已真的沒有了囤貨習慣。我媽家裏存的食鹽,裝滿了廢棄的鋁水壺;油鹽醬醋米面甚至雜糧,還有終年爆滿的冰箱裏的各種肉食,保守點估計,她一人坐在家裏吃一二個月都沒問題。

  有個朋友説,對比之下發現她自己是愛囤貨的那個,佔據了房子一角的速食麵和糧油,兩大茶幾的零食,三個冰箱冷凍室都是滿的,還有五大桶的消毒液以及好多口罩……都是去年雙11搶的,現在正好圖個安心。

  這次疫情,也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傳統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囤東西。許多人都説,囤積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事實上,必要的囤積,能給一個家庭上一道保險。與其説這是一種囤積,不如説是一種未雨綢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賀蘭山中的躍動“精靈”
賀蘭山中的躍動“精靈”
秦嶺深處十萬畝山茱萸盛開
秦嶺深處十萬畝山茱萸盛開
她們的堅守
她們的堅守
物流配送路上的貨車女司機
物流配送路上的貨車女司機

01016006000000000000000001110669112568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