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 廣東促就業保民生的“幸福協奏曲”
2020-10-26 08:52:0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在廣東順德廚師學院“粵菜師傅”培訓班上,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的學員馬海羊子(右)和馬海曲子制作糯米卷(2019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廣東省汽車維修技能大賽決賽上,參賽選手王文傑(左)和馮錦勳進行汽車排氣門裝配(2019年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國保攝
 

深圳對口幫扶的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居民接受育嬰培訓(2020年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王豐攝

  “粵菜師傅”:讓世界愛上廣東味兒;“廣東技工”:與中國制造共同成長;“南粵家政”:成為百姓最放心的家政

  2018年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全面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面向低文化、低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從技能培訓,到吸納就業,再到創業扶持,廣東探索以“工程”方式推進就業創業一條龍服務,有力支援普通勞動者“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托舉起他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創業尋夢路

  促就業、保民生,助推高品質發展。從培養人才到融通産業,廣東三項工程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入手,正在不同行業領域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深刻影響

 

  他們,可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是四五十歲的農村婦女,是沒有考上大學的年輕人,是疫情下失業的普通打工者……

  通過學一門技術、掌握一項技能,他們或成為粵菜大廚、金牌保姆,或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不可缺少的高技能人才……

  他們的故事是疫情下普通勞動者的故事,越是艱難,越努力向上,擺脫貧困、走向小康,乃至實現更高的人生夢想。

  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壯大技術工人隊伍支撐高品質發展,自2018年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端謀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牽頭,全面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面向低文化、低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三項工程齊發力,穩住就業這塊經濟平穩發展的“壓艙石”,讓普通勞動者通過掌握技能,獲得更加穩定和體面的工作,實現更高品質就業。

  廚師、技工、保姆,在餐廳後廚的鍋碗瓢盆聲中,在現代制造車間的生産線上,在千家萬戶的和美生活裏,他們奏響了一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幸福協奏曲”。

  技能脫貧

  學會一項技能,養活一家人

  女兒去讀研究生,對于今年45歲的劉連香來説,是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家住梅州興寧市葉塘鎮同眾村的劉連香一家,曾是村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她丈夫患了敗血症,還要養兩個孩子,生活的重擔都壓在這個身材瘦小的女人身上。“欠了一屁股債,家裏真的不好過。”

  幾年前,得知市裏有免費培訓育嬰師、月嫂的項目,劉連香來到梅州我愛寶貝服務有限公司報名。新生兒護理、産婦護理、月子餐……當過護士的劉連香上手很快,培訓後順利通過考核並上崗。

  劉連香先是做育嬰師,一個月3000多元收入,隨後又不斷“回爐”培訓,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去年她開始做起了月嫂,工資也水漲船高,每個服務訂單到手工資1萬多元。“以前種稻谷,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全家吃半年。現在一個月的工資買稻米,全家一年都吃不完!”

  去年,劉連香女兒即將大學畢業想要考研,回家跟父母商量。“供你上大學已經不易,哪有貧困家庭的孩子去讀研究生的?還是不要讀了。”孩子她爸嘀咕。劉連香一聽就急了,跟女兒説,“不要擔心,我做月嫂,供得起你!”

  如今,女兒如願以償走上繼續求學的路,劉連香臉上的笑擋也擋不住:“要不是學會了月嫂的技能,哪敢這麼硬氣地讓孩子去讀研?”這個小個子女人樂呵呵地説。

  使劉連香受惠的,是廣東在全省鋪開的“南粵家政”工程。劉連香所在的梅州市是客家地區,客家女人勤勞樸實、善于持家是遠近聞名的。怎麼把這些客家大嫂組織起來,讓她們成為脫貧致富的行家能手,成為當地得到政府支援的一項民生工程。“我們的培訓敞開大門,誰都可以來。客家女人勤快能幹,我想讓她們走出家門,改變命運。”梅州我愛寶貝服務有限公司創始人林利芳説。

  在“南粵家政”工程的扶持下,我愛寶貝公司送教下鎮下村,為無業在家或是下崗了想再就業的農村婦女免費送上學習和培訓。截至目前,僅這家公司進行的育嬰和月嫂培訓就達3萬人次,幫助6000多人實現就業。

  立足于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廣東通過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面向老區蘇區、民族地區擴大技工院校招生規模,建立技能扶貧輸出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培訓支援力度。

  家住粵西羅定市蘋塘鎮瑞平村的黎光明不幸遭遇車禍右腿致殘。為了治腿,家裏花光了所有積蓄,老父親把牛都賣了。正不知未來怎麼辦時,聽説扶貧工作隊開辦了技能培訓班,黎光明一腳深一腳淺地來到村委會。“看到美髮項目時我眼前一亮,這門手藝對腿腳的要求少,即使走不動,還能站著給人理髮。”看到黎光明腿腳不便,羅定市美容美髮行業商會會長胡文新當即決定到府給他授課,待他學成出師又發動同行捐贈了全套理髮工具。現在,黎光明在家裏開起了理髮鋪子,取名“光明為民”。“有了這個手藝,我心裏就不慌了。”黎光明説。

  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裏,很多都是因病致貧、因殘致貧。一技之長保障了群眾手中的飯碗,讓一個人養活一家人成為可能。

  通過實施技能精準扶貧,廣東支援有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免費入讀技工院校,還將三項工程導入省際省內扶貧協作,為廣西、雲南、貴州等對口幫扶貧困地區勞動力提供“粵菜師傅”培訓1.2萬人次,家政服務培訓2.3萬人次。

  20歲出頭的許志友來自廣西百色一個貧困家庭。2018年,通過對口扶貧計劃,他來到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就讀汽車鈑金與涂裝專業。“學校希望通過技能教育進行精準扶貧,目前已經面向廣東汕尾、貴州黔南、湖北鄖西、廣西百色等地區對口招收貧困生一千多名。”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校長羅德超説。經過兩年學習,許志友已成為一名汽車鈑金專業的優秀學員。他參加了今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廣東省選拔賽,獲得車身修理項目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績。進入實習期,他還參加了學校的創業孵化項目,承接汽車維修業務,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對于未來,許志友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以後要回老家開個汽車鈑噴店,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帶回去,帶動更多人通過技能脫貧致富。”

  奔向小康

  開一個店,帶動一個産業

  去年9月,受益于對口幫扶政策,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貧困戶郭柳秀來到廣東省湛江市參加家政服務培訓,她很快發現家政市場大有可為:“政府建了平臺,提供服務場地,湛江家政協會可以幫助找客源,我把老家的姐妹們培訓好,她們跟著我幹,就可以零成本創業了。”

  從做保姆“變身”做老板,郭柳秀的“江秀家政服務中心”目前已吸納了20多名廣西老鄉成為正式員工,生意漸漸走上正軌。

  三項工程著眼于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各地培訓就業創業的公共服務和市場孵化平臺紛紛建立起來,在政策杠桿撬動下,市場力量大量涌入。

  位于粵東的大埔縣是客家小吃名縣,傳承下來的小吃品種就有200多個。在“粵菜師傅”工程推動下,當地政府與企業合作,向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和創業孵化一條龍服務,只要少量資金,就能開個統一標識的“大埔小吃”店。

  50多歲的張小紅參加培訓後,在大埔縣城用自己夫婦倆的名字開了一家“廣紅”小吃店,賣腌面、肉丸、珍珠粄等客家小吃。作為基地的孵化項目,他們還得到政府1萬元創業資金的扶持。

  在張小紅的鼓勵下,以前在工廠打工的兩個兒子也陸續參加了縣裏的技能培訓,用“大埔小吃”的品牌分別在廣州開了店,今年大兒子還開了一家新店。一家人開了四個店,日子越過越紅火。

  自2018年廣東開展“粵菜師傅”工程以來,通過挖掘各地特色菜、培訓鄉村廚師,越來越多的人像張小紅一樣受益,開起了小吃店、辦起了農家樂,當上了“小老板”。

  三項工程通過推動各種資源加速整合,補上行業短板,帶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起來。

  “媽媽來了”是深圳一家“互聯網+家政服務”的創新型企業。針對傳統家政缺乏安全感、服務不透明、標準缺失等行業痛點,這家企業以互聯網技術深度改造母嬰服務,通過實時線上追蹤管理,將服務變得透明、可靠。目前,“媽媽來了”旗下有近千名月嫂,通過一至兩年不斷的技能培訓,使這些30歲至50歲的婦女可以獲得一份穩定、可持續的體面工作,月平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

  在廣州,另一家專注于家庭保潔的公司“51家庭管家”則以標準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家政的印象:標準化培訓、標準化工具、標準化流程,228項標準化服務規范讓家庭保潔變得有規可循。每位到府服務的員工箱子裏有36套專利工具,單是毛巾就有8種不同顏色,用在不同的地方。

  在三項工程推動下,一些地方將技能培訓與地方産業相結合,走出促進産業發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廚師村”“保姆村”“技工村”在基層鄉村大量涌現出來。

  在南雄市北部的323國道上,三十多公里的公路兩旁林立著160多家挂著“梅嶺鵝王”招牌的農家樂。圍繞著“鵝王”一道菜,養殖、農家樂、民宿、鄉村旅遊等大大興旺起來。南雄地處粵北山區,是廣東省山區貧困縣。過去,這一段國道上只有簡易的大排檔,給過路的大貨車司機吃口熱飯歇個腳。如今,“粵菜師傅”工程將大排檔裏的“鵝王”這道“土菜”挖掘出來,做培訓、辦爭霸賽、扶持新農旅産業……每天這裏都吸引著數千名遊客和食客,周末和節假日更是異常熱鬧。

  隨著“梅嶺鵝王”菜式熱銷,養殖農家鵝也成了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新門路。目前,梅嶺一帶農家鵝養殖量一年可達20萬只,銷售額超過1600萬元。

  通過“粵菜師傅”標準化建設,越來越多的本土食材“走出去”,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在肉鴿産地興寧市龍田鎮,養鴿大戶陳偉波是當地的脫貧致富帶頭人,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帶動周邊9個村3000多名群眾養殖肉鴿致富,年産量達到200萬只。2018年,陳偉波開始嘗試深加工,做乳鴿預制菜,但産品推出後,市場反響平平。一籌莫展之際,經當地政府部門牽線,他找到府去向粵菜大師工作室的客家菜大師陳鋼文求助。經過反覆考察和研究,陳鋼文和他的團隊為乳鴿預制菜制定了産品標準,調整鹵制方式、時間、配料……配料精確到克,烹制時間精確到秒,口味也更多:紅燒、鹽焗、香辣、醬香,顧客買回去加熱就可以吃。

  新産品推出後,銷量比之前翻了兩三倍。今年疫情之下,陳偉波非但不受影響,還在大規模增資擴産,投資1億元的新生産基地正在建設中。“我們正研發更多品種,讓美味乳鴿走向更多人的飯桌。”

  面向未來

  與中國制造同步成長

  18歲,身披五星紅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賽巔峰對決的領獎臺上是什麼感覺?

  夢幻般的炫酷感!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學生梁振緯這樣回答。

  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無人機時,梁振緯就被炫酷的科技感深深吸引。彼時,梁振緯一點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代表中國贏得2019年喀山未來技能大賽無人機操作專項賽的銀牌。

  梁振緯初中畢業後就來到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未來當技工的前景曾讓他內心沮喪。“以為上不了大學,這輩子沒啥出息了。”沒想到,當年學校新開設了無人機專業。“真的是拐角遇到愛啊!”梁振緯興奮地説。

  在世界技能大賽中,無人機操作賽項需完成無人機節點設計建模、組裝調試、診斷維修、自動飛行編程、FPV穿越、物流運送、航空攝影等七個模組的重重考驗,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就會功虧一簣。在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的無人機實訓基地,梁振緯反覆訓練,每個動作都是枯燥的,但卻要重復上千遍,直至形成手指精確的記憶。“它不苦,它很酷,我很享受這種操作飛翔的感覺。”梁振緯説。

  現在,梁振緯已成為廣州迪飛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一名科研人員,“科技研發很需要技術和操作能力強的人,在研發團隊中,我這個技校生感覺一點不比本科生、研究生差。”他笑呵呵地説。

  梁振緯是“廣東技工”工程孵化的小種子。“中國制造”的模樣在改變,中國技能工人的機遇也在改變。

  以培養與高端制造相匹配的高技能工匠為目標,廣東技工院校80%的專業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産業,73%的專業與企業、行業深入合作,在全國首創“校企雙制”辦學模式……一條條硬措施,讓技能學習走出“先鋒范”“世界范”,讓那些沒有機會進入大學的孩子在另一個舞臺怒放。

  在2019年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廣東團隊共獲得8金3銀1銅和8個優勝獎,金牌數佔中國代表隊的一半。

  企業在科研開發時,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沒有精密的制造加工技術,再漂亮的設計也只能“紙上談兵”。

  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原型制作優勝獎選手文俊凱説,將設計師的圖紙制造成真實的産品,需要用到40多種工具,要求掌握數控車、3D列印、打磨拋光,一直到最後的噴漆等多項技能。“把設計師的想法變成現實,這讓我感到很有成就。”

  在東莞市技師學院,22歲的林文學還沒畢業,但他和他的畢業設計作品已經被企業“盯上”了。林文學和7位同學一起設計制作了一條飲料自動灌裝線。“在制作過程中除了電機、直線平臺等一些標準件是購買回來的,剩余機械零件的設計與加工、電氣路的設計安裝,都是我們自己獨立完成。”他驕傲地説。

  制造業高品質發展,人的素質至關重要。

  “廣東技工”工程的目標遠不止于“好就業”,而是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對標世界制造新標準,為“中國制造”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

  早在2017年,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就針對廣深等珠三角城市展開市場調研,了解正在興起的服務機器人、AI機器人等新興産業的用人需求。2018年學校就開設了服務機器人專業,成為全國技工院校中最早開設這一專業的學校。

  以市場為導向,密切對接産業需求。在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的“精密加工實訓中心”,數十臺數控機床整齊排列,最貴的一臺進口設備超過600萬元,可以做到與先進的精密制造企業正在使用的同步、同型號。

  “我們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上力求緊貼市場,瞄準工業和高新科技企業的最新動態,培養企業適用的高端專業技能人才。”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院長楊敏説。

  圍繞産業結構調整、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最新變化,廣東在技工院校建設了133個省級重點專業和30個特色專業。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每年都會開發和調整新專業,如近年來新設的無人機應用、精密加工與檢測、消防工程技術等都受到企業的熱烈追捧,畢業生熱門到“1個學生有6個企業搶”。今年疫情下,仍有200多家企業參加校招,畢業生被一搶而空。

  “三項工程”托起普通勞動者的尋夢路。

  今年疫情發生後,原本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的劉榮華經歷了一段痛苦的迷茫期。工廠停工,劉榮華回到老家江西,靠養蜜蜂養活一家四口。聽説廣東對失業下崗工人有免費培訓的項目,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深圳“媽媽來了”。經過兩個月學習,劉榮華快速掌握了月嫂技能,培訓後立即上崗。如今,劉榮華的客戶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2月,收入也比從前多了一倍。“在工廠做普工常常擔心失業,現在這方面的顧慮完全沒有了。”她説。

  “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使廣東在今年疫情的艱難環境下穩住了就業“基本盤”。截至9月底,廣東新增就業96.46萬人,完成全年預定目標的80.38%。“廚師、技工、保姆,看似都是小事,但做好了可以解決民生的大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陳奕威説。

  “粵菜師傅”:讓世界愛上廣東味兒;

  “廣東技工”:與中國制造共同成長;

  “南粵家政”:成為老百姓最放心的家政。

  三項工程既是重要的就業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6個省領導、13個主要部門的領導都參加,各地市相應成立機構,推動整個工程向高品質發展。

  三項工程既是一個整體,又各有側重,以“小切口”入手,解決就業、技術人才短缺和家政服務民生痛點等重大問題。貼地氣、重民生、市場化,三項工程將傳統就業創業促進政策更有針對性地整合到符合廣東實際的內容上來,資源投放從“撒胡椒面”變得更為精準。

  從技能培訓,到吸納就業,再到創業扶持,廣東探索以“工程”的方式推進就業創業一條龍服務,有力支援普通勞動者“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托舉起他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創業尋夢路。

  目前,廣東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5.4萬人次、帶動17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南粵家政”培訓38.02萬人次、帶動就業54萬人;實施“廣東技工”與廣東制造共同成長計劃,全省技能人才達到1303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29萬人,佔比達32.9%。

  促就業、保民生,助推高品質發展。從培養人才到融通産業,廣東三項工程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入手,正在不同行業領域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深刻影響。

  記者徐金鵬、車曉蕙、黃浩苑、鄧瑞璇
【糾錯】 責任編輯: 萬芷伊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9112665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