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非遺百科|蘭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
2018-02-08 10:39:1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非遺級別: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遺産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地區: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郁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於甘肅蘭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是當地人民最喜愛的表演形式之一。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又與安塞腰鼓、威風鑼鼓、開封盤鼓、鳳陽花鼓並稱為“中華五鼓”。2006年蘭州太平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彩陶鼓

    歷史淵源

    太平鼓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樂器之一。蘭州市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彩陶鼓,史學界稱它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極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雛形。

    太平鼓大約出現在西漢,元狩二年漢武帝開闢西域建立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積聚交匯。這時的鼓除用於戰爭鼓舞士氣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樂。據《玉海》記載:“羯鼓如漆桶,兩頭具可擊”,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風格特色

    蘭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與其他鼓不同,它以圓柱體為基本造型,體積碩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條(或稱鼓鞭)擂其鼓面。

    每逢大的慶典活動,蘭州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那鏗鏘有力的鼓點,顯示了黃河之濱人民的英雄氣魄,其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西北特色和藝術魄力。

    在表演中,蘭州太平鼓既是樂器,也是一種道具,多配合舞蹈動作進行敲擊,邊敲邊舞。表演形式有單人打、雙人打和集體打多種。表演時,太平鼓鼓手左手扣環,駕馭鼓身,右手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條擂其鼓面。擂鼓時,鼓發音低沉而渾厚,節奏時緩時驟。鼓的打法也十分豐富,上、下、躍、翻、騎、閃、展、騰、挪,不同的技法展現人鼓合一的境界,鼓手動作剛勁瀟灑,打法獨領風騷。

    表演形式

    蘭州太平鼓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鼓隊通常由24人至48人組成,多則達到108人。擊鼓動作融入漢族傳統武術元素,幅度大,力量強,忽而將鼓擎至頭頂,忽而將鼓掄於地面,前後騰躍,騎鼓擊打,表演起來非常不易。鼓隊一般以牙旗作指揮,時而跳打、時而舉打,起落有序,場面十分壯觀。在響徹雲霄的鼓聲中,幾十名甚至上百名鼓手隊形不斷變換,一會兒是“兩軍對壘”“雙重突圍”“金龍交尾”,一會兒是“車輪旋戰”“跳打”“蹲打”等,震天動地的鼓聲和勇猛剛健的表演令觀者目不暇接,無不為之振奮。

    基本打法

    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大師的編排和完善,蘭州太平鼓逐漸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

    低鼓

    鼓帶較長,鼓置於腳面。行進時左腳背頂鼓而行。表演時鼓基本上貼於地面,鼓在左、右、前、後、閃的掄打時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腳內側將鼓夾起來進行旋轉,也可以兩腿交換做此動作。

    中鼓

    將鼓置身於鼓手膝關節下方,這時鼓完全失去支撐點,鼓手打起來難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動作中完成擊鼓,還要加上雙手鼓條和鼓花在頭頂纏繞的動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

    高鼓

    鼓身置於鼓手的胯部。表演時左手撐鼓,利用鼓的自重和運動時的慣性甩帶掄揮,形成人鼓翻飛的壯觀場面。常用的打法有“鷂子翻身”“二踢腳加劈叉”“掃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

    綜合整理中國文化網、人民日報、蘭州新聞網

+1
【糾錯】 責任編輯: Fu Peng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0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