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滿眼茶樹滿眼笑
2020-10-26 09:10:25 來源: 湖南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10月21日,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茶葉飄香,青翠欲滴。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歐陽倩

  茶山綿延,青翠欲滴。10月22日,記者來到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視野所及,滿是茶樹。

  隘口村面積20平方公里,有茶園1.6萬畝。“除了林地和住宅地,其余土地基本種上了茶樹。”剛忙完評茶活動的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指著滿山翠綠對記者説,眼裏藏不住笑意。

  以前的隘口村,是吉首市74個貧困村之一。土壤瘠薄,村民大多以種植蔬菜、水稻為生。內無招商引資,外無工廠企業入駐,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裏種茶雖有上百年歷史,但村民種茶只是用于日常飲用,2009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不足20畝。

  2009年,向天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提出重新撿起種茶傳統,發展黃金茶産業。同年成立合作社,茶葉産業很快發展起來。到2011年,全村種植黃金茶4000多畝;2014年,種植面積擴大到8000畝;目前達到1.6萬畝,村民每人平均擁有茶園5畝。

  村民負責種植,合作社負責銷售,攜手鋪就脫貧路。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6戶652人,目前已全部脫貧。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種茶積極性高漲,有的還到隔壁村租地種茶。

  “1.6萬畝茶葉種下後,擔心産業過剩、産品滯銷嗎?”記者問。

  “擔心。茶豐收了擔心銷路,茶賣完了又擔心來年。”向天順並不回避這個問題,“擔心並不能解決問題,找出路才重要,對嗎?”

  這幾年,隘口村理順了兩條思路,一是向土地要産值;二是向市場要價值。

  2005年,隘口村在上級部門支援下,實現種茶無性繁殖,解決了大面積種植存活率問題。其後,又從幾百個黃金茶單株品係中,精選出黃金茶1號、2號和168號進行推廣,保障茶葉品質。

  不僅賣茶葉,還能賣茶苗。村民張才紅,是2009年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家中老人患病,子女讀書,生活壓力很大。這幾年,張才紅種了15畝茶葉,每年有8萬元穩定收入。今年,一大家子還在隔壁村租了10多畝地育茶苗。茶苗出土,給張才紅家帶來百萬元收益,貧困帽子早甩飛了。

  為打開市場,合作社南下北上,在全省開設了17家展覽展銷門店,發展300多家商戶做代銷,開設了淘寶、京東等線上行銷平臺。

  “今年的茶葉都賣完了,有訂單也沒法子了。”向天順笑著説,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渠道“大豐收”,加上線下,全村共收入7000多萬元。

  2017年5月,吉首市成立“隘口茶旅融合項目專班”,幫助隘口村走上以茶促旅、以旅興茶之路。

  村民莫洪莉吃起了“旅遊飯”。去年,她把自己房屋改造成民宿。庭院綠樹掩映、繁花點綴,房屋規劃有序,有客房、有餐飲,還有制茶體驗區。“我們還將推出茶餐,有甜茶羹、油酥茶團、茶葉熏雞等特色菜。”去年,莫洪莉僅賣茶葉就有8萬元收入,她説,“我還計劃建一個茶藝培訓基地,爭取賣茶葉、賣服務‘兩條腿’走路。”

  去年,隘口村建了11個茶旅融合基礎設施項目。觀花海、賞飛瀑,在司馬河邊嬉戲,在茶園體驗採摘,在茶馬古道探尋古跡……茶園如今變景區,隘口村蹚出致富新路。

  ■記者手記

  道路越拓越寬廣

  歐陽倩

  隘口村有條茶馬古道。時光飛馳,沉寂的古道容顏已改,消逝的馬幫難覓蹤跡。

  這條古道,曾是村民生存的依托和希望所在。隘口村村民的祖輩在這條古道上奔波,迎來送往地輸送著茶葉和其他貨物,這條斑駁的古道承載著他們的夢想和期待。

  山巒疊嶂,古道隱現。茶馬古道的貿易功能早已消失,但村民繼續把“道”擴寬。

  他們把古道打造成景點,把古道的秘境與歷史寫成詩篇,把古道小徑延伸進茶山,把茶館開到古道旁,俯仰之間茶香滿溢。

  茶事繁忙時,他們是穿梭在茶山的採茶人。手提竹籃在茶壟間來回穿梭,手指在茶樹尖靈巧跳躍,嫩芽在他們手中飛舞。

  閒暇時,他們成了村裏的代言人。自發組建茶藝表演隊伍,在短視頻平臺推介;組建導遊隊伍,為進村的商賈遊客做講解。他們中,有的考取了評茶師、茶藝師,當起了專業鑒賞員;有的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做起了老板……

  高山峽谷間騾馬鈴聲不再響起,隘口村人卻把新時代讚歌傳唱。

  古道越拓越寬廣,大步奔向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 左梔子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5112665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