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吉林非遺傳承人用“新”發揚滿族毛氈搟制技藝
2020-10-16 09:01:2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在吉林市某座繁華商場的一個小角落,貨架上陳列著很多精美的毛氈擺件和材料包,其中有可愛的小貓、小狗,也有手工制作的大氈帽……這些新潮“萌品”來歷不凡,它們與市級非遺項目“滿族毛氈搟制技藝”有著深切的聯繫。

  42歲的傳承人陳秋菊是這家小店的主人。如今,她一邊靠著自己靈巧的手藝開店做生意,一邊將這項老技藝與現代流行的毛氈技巧相結合,向人們傳播非遺文化。

  陳秋菊所在的吉林市是滿族重要的發祥地,域內有20多萬滿族人口,滿族歷史遺址遺跡眾多,民俗風情濃鬱。東北地區冬季天氣寒冷,野外作業需要勞動保護,舊時穿氈靴、氈襪,戴氈帽是常見的防寒方式,既保溫防潮,又經久耐用。久而久之,滿族毛氈形成流派,被不斷傳承和發展。

  陳秋菊能成為傳承人,此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滿族毛氈搟制技藝第一代傳承人楊廣義,是河北承德的滿族人。他從小在德發魁帽店學徒,而後自立門戶經營永發魁鞋帽作坊制作氈帽氈靴。1938年,日寇抓壯丁拆散了楊廣義的家庭,一家8口人僅有楊玉珍一人幸存。

  第二代傳承人楊玉珍,在動蕩中繼續制作、縫補氈帽氈靴以及各種服裝鞋帽勉強度日,獨自生活。

  第三代傳承人于桂華,身患殘疾的她在走親戚時,發現了在路邊跌傷的楊玉珍並送其回家,還幫忙燒水做飯,每天照顧楊玉珍的飲食起居。楊玉珍感動之余,將制作氈帽氈靴的手藝教給了于桂華。後來,楊玉珍回河北承德尋親一去不回,于桂華便成了楊廣義毛紡織及搟制技藝在吉林的唯一傳人。而陳秋菊正是于桂華的獨生女兒,由此成為第四代傳承人。

  據了解,滿族毛氈搟制技藝的代表産品氈帽需要經過剪羊毛、濕氈、搟壓、塑形等17道工序、歷時9天完成,整個帽子是一體的,沒有拼接,沒有縫補。技藝的傳承可以見證東北文化中居住、服飾、地域等變遷,更能佐證滿族人在東北的生活狀況和民間技藝特點。

  然而在陳秋菊眼裏,傳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在制作過程中,融合了現代手法,以及很多現代文化元素,這樣更能夠吸引年輕人。”她説,“我在教顧客們制作毛氈的同時,也告訴大家這是一項非遺技藝,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她把毛氈材料裝成一個個小包來出售,讓大家體驗自己動手制作的快樂,耐心地告訴大家制作方法。“年輕人喜歡制作錢包、卡通玩具,也嘗試制作毛氈靴等實用性物品。”陳秋菊稱,有幾位年輕的大學生是技藝發燒友,時常來店裏練習制作。

  如今,陳秋菊受當地文化館之邀,經常在新媒體平臺上教授網課。她靠自己的方式,將傳統與流行很好地結合起來,讓越來越多人知道了這項老手藝的存在。陳秋菊10歲的女兒張競文也是發燒友之一,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多個作品,她也和母親一樣,熱愛手工、熱愛這項技藝。

  “希望這項技藝能夠一直傳承和發揚下去,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陳秋菊説。

【糾錯】 責任編輯: 郭聰
載入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飄香收獲忙
稻田飄香收獲忙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1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