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趣聞丨古代吃貨也愛方便食品?
2017-09-18 09:17:4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提到方便食品,現在的人們絕對以及肯定都吃過。顧名思義,方便食品就是憑借方便的優勢才在眾多食品中自成一派,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具體説來,是食用方便,攜帶方便,儲藏方便。如今的方便食品形式多樣,營養豐富,各具特色,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美食美味的需求。

    其實,便利食品古代早已出現了。古人不僅把它們的名字起得稀奇古怪,而且制作方法和外形上也是五花八門,堪稱奇葩。一琢磨也是,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的傳統源遠流長,在方便食品的制作方面玩些花樣,搞點不尋常似乎也不足為怪。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外出自駕遊,往往會在馬車後面懸挂一個圓圈形狀的東西。難道,這就是傳説中最早的“備胎”?

    nonono!實際上,這個“備胎”狀就是一種便利食品。這個奇怪的東西名兒同樣很奇怪,叫“餢鍮”,音譯“布頭”。實際上,它就是一種便利食品。

    那怎麼做的呢?首先發好一盆面,堆在面板上揉搓,形成一個巨大的面環。完了下到鍋裏炸,至金黃皮酥方可。最後撈出鍋,晾掉上面的油,懸挂起來貯存。待到外出的時候,就將炸好的餢鍮挂在車後。路上累了餓了,停車歇歇腳,順便就拿下來啃兩口餢鍮,既方便又能填飽肚子。

    到了宋朝有種比較常見的方便食品叫作“馉饳”,也叫“骨朵”。

    這種面食裏面還帶餡兒,制作工序類似于包餃子,但比餃子還要復雜。先要搟好面皮,擱進肉餡,完了對角折起,周邊捏緊,作出一個三角形的模樣。然後把三角形的兩個邊角對折,捏緊,這樣捏出來的形狀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最後逐一入鍋炸好,再用竹簽串起來,留待日後食用。

    《水滸傳》講得就是宋朝的事兒,裏面武大郎被毒害,武松為其報仇,叫來街坊鄰居作證,問王婆的隔壁是誰家,王婆回答:“他家是賣馉饳兒的張公。”可見,張公賣馉饳,就是開了家方便食品小吃店。

    南宋時期的《世説新語·汰侈》,記載了叫作“豆粥”的方便食品。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將豆子煮爛,研磨成粉,晾幹擱置起來。待到需要使用時,只要將其衝入熱湯中即可。當有客人來了,立馬就可以端上熱氣騰騰的豆粥,請客人品嘗。

    這種豆粥的做法跟現在的衝服類食品完全一樣,可見那時的人們制作方便食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明朝時期,有一種方便食品叫“蘿蔔磚”,名字同樣很奇怪。它的主要制作原料就是大蘿蔔。把蘿蔔洗凈去根、去皮之後,放入鍋裏蒸煮。冷卻後,倒在盆裏,搗成泥糊糊。將泥糊糊灌入準備好的模子裏,脫成磚坯形狀,最後晾曬風幹。所以説,這是名副其實的“蘿蔔磚”。

    蘿蔔磚還用于軍事防禦上來,明朝時期蘿蔔磚就常拿來構築內墻。當戰火一起,全城戒嚴,處于防禦狀態的時候,城裏和城外隔絕,糧食短缺,這時候蘿蔔磚就派上了用場。從墻上取下幾塊蘿蔔磚來,擱到鍋裏一煮,立即成了粥,用來充饑果腹。

    清朝又制作出了“耐饑丸”這種方便食品。

    做法是將糯米炒至發黃,倒在石臼中晾曬。再將紅棗入鍋蒸熟,去皮、去核,同樣倒入石臼晾。用大杵搗石臼中的糯米和紅棗。搗爛和勻之後,將糊糊取出來,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丸子。最後,鋪到葦葉上晾曬風幹。

    清人學者李化楠記載這種耐饑丸的效果十分顯著,吃上一丸,管保半天不餓。他在余姚任職縣令的時候,就曾經號召廣大農民群眾趁著豐收年多制作些耐饑丸,以備災荒缺糧時食用。

    怎麼樣,看了這些古代的“方便食品”,你是不是也在感慨古人吃的智慧?這充分證明了時尚並不單單屬于現代人,我們的古人絕不是土得掉渣,只知道吃窩窩就鹹菜哦!

    

+1
【糾錯】 責任編輯: 龐雪汀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江西婺源山村金秋時節 竹匾曬出豐收果實
    江西婺源山村金秋時節 竹匾曬出豐收果實
    海外華文媒體探望國寶大熊貓
    海外華文媒體探望國寶大熊貓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古城福泉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古城福泉
    古城揚州金秋景如畫
    古城揚州金秋景如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113112167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