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變成脫貧奔康“硬支撐” 高原放牛娃變唐卡傳承人
2020-10-22 10:29:08 來源: 四川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9月10日,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一位畫師正專心繪畫。

  9月10日下午,阿壩州壤塘縣中壤塘鎮壤塘村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30歲的更滾坐在靠窗的畫架前,全神貫注地描畫著一幅唐卡;妻子俄吉坐在畫室另一角,同樣專注地粘制堆繡唐卡。

  “以前我在家放牛,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名畫師。”見記者來訪,更滾夫婦熱情起身相迎。

  從一字不識的牧場放牛娃,到壤塘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覺囊唐卡代表性傳承人,更滾人生軌跡轉變的背後,是當地助力農牧民脫貧增收的探索之路,是壤塘縣將非遺文化“軟實力”發展成脫貧奔康“硬支撐”。

  一個故事

  學會畫唐卡,放牛小夥過上好日子

  藍天白雲下,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主體建築周圍,一幢幢獨立小樓拔地而起。“這是我們高原的畫家村。”壤巴拉文化旅遊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余海慶介紹,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集文化技能培訓、文化旅遊景觀和居住生活于一體。創業園裏除唐卡、藏香、藏藥等傳習所,還規劃建設了285幢民居,其中78幢免費提供給優秀非遺傳承人入駐,傳承當地傳統技藝。

  更滾夫婦入駐的民居,在六區第三幢,房子上下兩層,共300平方米。“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靠畫唐卡賺錢,還能住上免費的大房子。”更滾説。

  更滾是壤塘縣尕多鄉尕多村牧民家出生的孩子,從小幫家裏放牧。他很喜歡讀書,還曾偷偷跑到學校看別人怎麼學習,但因家庭條件限制,一直沒有上學機會。16歲那年,他得到家人支援,到當地唐卡傳習所學習畫唐卡,命運從此改變。

  唐卡傳習所不僅有實操課,還開設了藏、漢文化課,更滾在這裏學會了畫唐卡、國畫和簡單的漢語。學習過程中,在傳習所老師帶領下,他多次走出壤塘,前往上海、北京等地交流學習。

  “現在壤塘畫唐卡的很多,畫國畫的很少,我想在唐卡國畫繪畫方面有所突破。”説著,更滾從櫃子裏拿出一大摞證書。其中,有“壤塘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覺囊唐卡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作為優秀畢業生,目前更滾留在傳習所工作,每月基本工資3000元,加上唐卡銷售提成,每年收入有十幾萬元。更滾説,“以前我是什麼都不懂的放牛娃,是脫貧攻堅改變了我的命運,以後我會一直把唐卡畫下去、傳承下去。”

  遠眺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

  一條路徑

  非遺保護傳承,3000余農牧民受益

  壤塘意為“財神的壩子”,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2014年初次識別,全縣共有44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73.3%;貧困戶2150戶,佔農村總戶數的25.3%。

  但壤塘縣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這裏是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有以覺囊唐卡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壤塘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把文化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重要路徑之一,通過創辦非遺傳習所、建設文化産業園等,持續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目前全縣有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等47個非遺傳習所。

  走“非遺+旅遊”之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壤塘縣打造集非遺技能培訓、文化旅遊景觀和文化脫貧奔康于一體的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目前,47個非遺傳習所中,已有20余個搬進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

  在該創業園壤塘覺囊唐卡傳習所大畫室,記者看到20多名畫師正專心繪制唐卡。傳習所管理人員依柔介紹,這些畫師和更滾一樣,都是傳習所第一批畢業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到傳習所學習前,有的人甚至一字不識,經過七八年的文化知識和唐卡畫技學習後,現在每每人平均能獨立完成唐卡創作。

  “描好後要給買家過目,待買家同意後,才能開始畫。”25歲的藏族姑娘俄尖措正用鉛筆描一幅唐卡,她是眾多畫師中的一位,家住上壤塘鄉仁棚村,家中兄弟姐妹4人,因為媽媽、奶奶長期生病,家庭經濟困難。一個偶然機會,俄尖措進入唐卡傳習所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現在,她是壤塘縣“縣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繪唐卡每年可以給家裏增收六七萬元。妹妹冬珠姐看到姐姐的變化後,也到創業園陶藝傳習所學習,希望能改變將來的生活。

  “創業園將來不僅是文化傳習地,更是旅遊目的地、脫貧奔康示范地。未來這裏將會打造成4A級景區。”壤塘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不僅“富”了群眾腦瓜子,更“富”了群眾錢袋子。截至2019年底,壤塘縣已累計完成44個貧困村退出、2105戶10121人脫貧的減貧目標。目前,壤塘全縣已有3000余名農牧民通過非遺文化保護傳承,拓寬了增收門路。(周琳 記者 劉春華 徐中成)

【糾錯】 責任編輯: 蔣燕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07112664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