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 正文

“閱讀的力量”,不止打開一本書

2020年04月24日 20:12:58 來源: 新華網

為梧桐樹所掩映的一家家特色書店,是上海街頭的一道獨特風景。(攝影及制圖:新華網 吳愷)

    新華網上海4月24日電(文星月)剛剛過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像每一個主題紀念日的“主角”一樣,書籍,成為愛書人那一天關注的焦點。

    而與往年不太相同的是,今年,“出版業自救”“實體書店危機”等似乎有些“老生常談”的消息,正以比平日高出不少的頻率見諸報端。開年以來爆發的新冠肺炎,令本就在艱難生存的圖書相關行業,像很多實體經濟一樣,一下子站到了“懸崖邊上”。

    人的一生,牙牙學語時,父母給孩子買來各種各樣的啟蒙畫冊;來到校園求學,除了沉甸甸的課本之外,從天文到地理無所不包的“課外書”,更是放學後不能割舍之重;進入社會後,無論是作為知識的載體,還是寄托心靈的途徑之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在人手一臺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時代,紙質書似乎越來越多地成為書架上的“藏品”,抑或照片中負責增加“知性氣息”的“裝飾物”。

    在上海知名書店——世紀出版集團旗下的朵雲書院工作的胡曉琪透露,負責圖書採購的同事告訴她,現在比較好賣的書大多開本薄、定價低,“因為入手方便”。“其實我自己現在如果要讀文本,大部分也是通過手機,實體書反而會買一些比較貴的、大開本的藝術類書籍。”胡曉琪説。

    以“4·23”為引子,人民文學出版社等一批全國知名出版社線上推出“社長薦書”;上海譯文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各家的編輯也不遺余力“直播帶貨”;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上海書展接連推出幾十場“雲閱讀”活動,邀請張文宏等知名嘉賓到B站(嗶哩嗶哩)聊讀書,不忘聯合68家滬上書店推廣上海出版界的當季新書;連外賣平臺裏,一些知名書店都紛紛入駐,從此“精神食糧”在生活類APP有了姓名。

    有人質疑,這些和“打開一本書、然後閱讀它”本身並不沾邊的活動,是否只是“蹭”了移動化、視頻化傳播的熱度,最終成為某種流于形式的産物?但亦有業內人士覺得,在這個“危急存亡之春”,只要是一種嘗試,就不妨一試。

    “這次疫情讓很多實體書店發現,雙軌運營是很重要的。”同樣在朵雲書院工作的何曉敏總結,“我們的線上商店本來只有‘微商城’,現在還計劃推出一款提供更優惠的會員權益的手機APP,不僅三家朵雲,隸屬同一個集團的思南書局也通用。”思南書局是一家上海的特色書店,與其隔壁邀請過眾多名家開辦讀書沙龍的“思南文學之家”,同為上海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二月以來,文創産品“宅家秒殺”和“每日推書”,是思南書局服務號最常發布的內容之一,據報道,這能給店裏帶來每日數千元的收入。

    那麼,那些在房租、水電、人工的重壓下仍然設法盡快復工,甚至“逆勢”開出新店的實體書店們,又是為了什麼?何曉敏給出的回答是:危機之中,並非沒有曙光,和讓她們追尋曙光的動力。“考慮到防疫,現在一天只放幾百個預約進店的名額,人流少了,營業額肯定比以前少。但我們發現,比起原來一天幾千人進店的時候,現在店員有了余力一對一接待客人、專心服務,復工以來,客單價反而提高了。”

    這不能不説是只有線下才能做到的一種“帶貨”。就像翻開書,指尖觸及紙張時,能感到它或光滑、或微微滯澀的紋理,當你我在書的海洋中獨獨一眼望見某本書,拿起它,又恰好有另一個知道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前來和你交談時,那種“你也在這裏”的滿足,和彼此交流時眼中迸發的神採,正是名為書店的場域獨有的魅力;而當人們在店門口抬首,忽然發現最顯眼的位置上,擺著一本由已故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鐘揚翻譯的《大流感》時,那一剎那所産生的“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的慨嘆,是任何電商都提供不了的。

    4月23日,有書店在社交媒體上發文:“世界讀書日(World Book Day)其實應該是‘世界圖書日’,最初創意來自國際出版商協會,不僅是推動閱讀的意思,還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産權。”作家、出版人楊葵轉發了這條微博:“是,光叫‘讀書日’給説小了,甚至説偏了。”

    其實,無論是“讀書日”還是“圖書日”,我們都不應忘記,在這個日漸喧囂的現代社會,仍有一天是專屬于書的;那是一個與愛書人、制書人、售書人感同身受,互幫互助的提醒。

    令人振奮的是,向出版業雪中送炭的援手已經出現。譬如,在上海今年的“4·23”紀念活動上,上海銀行市北分行副行長周永輝介紹,為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向本地圖書行業提供金融支援,截至目前,上海銀行已聯繫了34家相關企業,完成共計2600萬元的3筆專項貸款的審批;對“九久讀書人”“讀客文化”“米陽圖書”等知名企業,累計發放了貸款1200萬元。

    讓書香不滅,還應該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行動起來——保持著求知若渴的心,戴上口罩,走進春光中,到你覺得最愜意的那家書店,或選一本中意的好書,或點一杯提神的飲料;打開手機閒逛眾多APP時,如果看到了編輯們認真打造的薦書直播,或是精心設計的“安利”微博,喜歡就別吝惜你手中的“讚”和“硬幣”。

    如果説每個孩子在學校的圖書館流連忘返時,還未意識到從業者在其後默默作出的貢獻,那麼今時今日,也到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受益于閱讀的人們,用實際行動幫助另一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渡過難關的時刻了。

    這,也是一種閱讀帶來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 吳一航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113900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