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場疫情防控戰,促申城公共衛生體係大升級
2020-05-29 08:00:12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徐家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患者的血液標本會由週邊護士轉運至化驗室。記者 蔣迪雯 攝

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導診臺前移。記者 李茂君 攝

長寧區疾控智慧化係統讓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可視化。記者 李茂君 攝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促使城市公共衛生能級大提升。今年4月初,上海率先發布《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幹意見》,目標清晰明確:至2025年上海將建成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整座城市迅速行動起來:密織基層社區篩查“築底”,200家發熱哨點診室第一時間啟動;多所高校新設“公共衛生專業”,為公衛人才培養提供“蓄水池”;市區兩級疾控賦能,多觸點智能化設備貫穿縱向網絡;全市還向所有市民發布“健康公約”,將群防群控中國特色抗疫經驗進行到底。

    200家發熱哨點火速“上崗”

    時至今日,上海除了開設117家發熱門診,還建成20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從3月底啟動建設,不到兩個月,密布全市的發熱哨點診室悉數“上崗”。哨點診室發揮著“前線崗”的作用,更形成閉環監管,對發熱患者開展篩查、甄別、治療和轉診,整個流程環環相扣。

    浦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著閔行區首家建成的發熱哨點診室,副主任李榮舉例説,社區一位居民從湖北返滬,按要求居家隔離14天,隔離結束後次日,出現發熱38.9℃伴幹咳。當他來到社區醫院後,醫務人員將他引導至診室,測量體溫後,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安置到留觀室,同時啟動轉診流程。“整個救治過程中,不會與其他患者接觸。患者最終排除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家庭醫生隨即主動與其取得聯繫,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輔導。”在社區居民看來,家門口有了發熱哨點診室後,配合預檢分診、門診轉診及家庭醫生隨訪,發熱監測功能得到了不斷升級。浦錦發熱哨點診室運作至今,已篩查17例發熱患者,轉診疑似發熱患者3例至指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進一步診斷。

    疫情期間,全市117家定點醫療機構猶如“哨兵”,發揮篩查發熱患者的關鍵作用。深入社區的200家發熱哨點診室,成為上海市民公共衛生應急的“觸角”。在浦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月底收到建設需要後,以最快速度細化制訂具體方案,僅用7天時間就完成哨點診室建設。李榮説,“尤其是診室布局方面,我們仔細推敲了每一扇門、每一面墻、每一間房間,並進行多次流程模擬,原有房屋結構‘面目全非’,最終形成符合三區三通道要求的診室。”

    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處負責人表示,未來,上海將進一步完善基于大數據的綜合監測係統,開展症候群、疾病、危險因素、事件、媒體資訊等綜合監測,形成多點觸發、動態靈敏的預警研判模式,提高對新發、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風險預警能力;同時基于監測大數據體係,加強時間、空間聚集性分析,開展高危地區、高危場所、高危人群的早期預警,實現早期精準防控,防患于未然。

    高校建起公衛人才“蓄水池”

    今年“國際護士節”後的第二天,來自上海健康醫學院的44名學生志願者,結束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追蹤辦的志願服務。同時,兩家機構達成人才培養合作新共識:市疾控中心將成為健康醫學院學生的重要實踐基地。又一則好消息傳來:上海健康醫學院將組建“健康與公共衛生學院”,目前已開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相關專業,今年秋季,學院將迎來首批新生。學校還同時申報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專業,或將于明年招收首批學生。

    這是全國首個以“健康”命名的年輕醫學院。此次上海支援武漢醫療隊的1041名護士中,該校校友佔比為21.8%;除夕夜,還有一批醫療器械相關專業的校友義無反顧“逆行”——他們帶著作為新冠肺炎重要輔助篩查手段的CT機深入湖北。

    疫情終將過去,如何打造一支真正能平戰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隊伍?“要把學生真正投入到實戰中,了解需方需求,這對高校培養公共衛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上海健康醫學院負責人説。自誕生之初,學校使命就很明晰,“人才培養必須順應時代需求。”據透露,相關專業的籌建並非始于疫情期間,兩年前上海健康醫學院就已開始醞釀,去年申報後今年正式通過。未來,這一專業將為新型公共衛生體係下的上海搭建“蓄水池”,填補本市市屬高校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空白。

    “雖然開設了新專業,但公衛人才培養絕不僅限于該專業,相關理念、能力和國際化視野,都將滲透對各級各類學生的教育實踐。”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黃鋼還透露,學校健康與公共衛生學院還將與法國巴黎大學密切合作,有效滿足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的人才需求。迄今,健康醫學院已組織相關專業40余人組成核心研究團隊,投入相關應急專項攻關。

    除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設有公共衛生學院外,5月23日,華東師范大學也宣布成立“醫學與健康研究院”。這一研究院將設立基礎醫學中心、臨床醫學中心、轉化醫學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包含若幹研究所及附屬醫院集群。未來兩至三年內,將做實做強醫學及交叉學科;再兩至三年後,以全科體係、高度共用為目標成立醫學院,完善體係和附屬聯盟建設,培養一批醫學與健康領域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認為:“公共衛生體係絕不是簡單的醫學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援。在公共衛生發展的歷史轉折點上,除了醫生,還有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乃至哲學等多領域專家的參與,高校將擔負起讓他們攜手作戰的重要使命。”

    智能可視係統賦能縱向網絡

    公共衛生應急防控能力,是整個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説遍布全市的社區、定點醫療機構、科研機構是橫向網絡,貫穿市區兩級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則是縱向網絡。縱橫交錯的網絡,呵護著上海市民的健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説。

    公共衛生防控的大網如何織牢織密?區級疾控中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找得到!守得住!防得牢!”步入長寧區疾控中心,映入眼簾的標語令人振奮。大螢幕上,重點人員排查進度、社區防疫人員工作軌跡、集中隔離者健康狀況等資訊一一顯示出來。

    4月初,這裏“上線”了一套新係統——通過自主研發,基于“一網統管”的疾控智慧化係統讓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可視化。未來,這套係統將協助完善疾控資訊基礎建設,為趨勢分析、監測預警等提供更精細、及時的管理。長寧區疾控中心主任趙文穗直言,通過實戰不難發現,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期間,各部門既有“數據壁壘”,也存在資訊重復提交,數據電子化的時效性也較難保障。“若要將閉環抓得更實,必須有便捷、及時的數據錄入上報渠道。”

    以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例,全市首個街鎮“一網統管”的防疫係統已投入使用,轄區內數據列得明確:13個居委會、24處辦公樓宇(園區)、10個建設工地、18條馬路……“居家觀察、例行消毒、返滬人員集中增加等全數據匯集至後臺,係統將自動生成排摸、測溫、消毒等提示,便于一線人員處置。”

    在“智慧大腦”的幫助下,長寧也在全市率先公布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相關流程,區疾控、同仁醫院、蘭衛檢驗形成聯動,如在檢測環節中發現陽性病例,立即觸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趙文穗介紹,該係統下一步將升級為平戰結合的2.0智慧拓展版,納入公共衛生領域更多的大數據整合與實時可視分析。

    群防群控成了防控“基本盤”

    疫情防控,群防群控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本月初,為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市衛生健康委發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具體包括“八不”“十提倡”,分別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隨處抽煙、不過量飲酒、不重油重鹽、不濫食野味、不沉溺網絡、不透支健康;提倡咳嗽噴嚏遮口鼻、科學防護勤洗手、環境整潔常通風、寵物飼養講文明、少喝飲料多喝水、心態樂觀愛運動、社交距離須保持、公筷公勺分餐好、定期體檢打疫苗、合理用藥遵醫囑。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表示,群防群控,是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基本盤”,也是我國抗疫的獨有特色。群防群控,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健康生活方式。5月中旬,全市近6000個小區和單位齊行動,15萬市民群眾同捋袖,一場全民參與的環境衛生大掃除在城市中進行。市愛衛會負責人介紹,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夏秋季是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易發時期,也是蚊蟲等“四害”繁殖高峰期,上海廣泛開展城鄉環境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健康科普宣傳,改善環境衛生面貌,增強衛生健康意識,完善疾病防控體係。

    專業防制結合群眾參與,上海群防群控共動員社區7056個,發動單位8540個,志願者參與15萬余人次,清理孳生環境8萬余處;出動專業隊伍3萬人次,控制地下積水環境60余萬處,突擊控制重點場所近萬余個,集中消殺面積2800萬平方米。此外,各類場所防蚊滅蚊專項行動共出動專業人員近千余次,為99個春季高考考點、155個動拆遷基地進行保障,消殺控制面積近450萬平方米……剛啟動的新一季愛國衛生運動,將在全市1.3萬個居住小區開展居住區衛生環境整治與衛生清潔。

    疫情期間,廣大市民對使用“公筷公勺”十分讚同。黃浦區首批100家餐飲企業全面使用公筷公勺,“有宣傳、有標識、有提醒、有消毒、有創新、有推廣”的“六有”做法陸續在全區推廣,為全市公筷公勺“接力賽”跑出“第一棒”。 (記者顧泳 黃楊子)

+1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廣西環江:夏日田園美
廣西環江:夏日田園美
冰雪世界的前進營地
冰雪世界的前進營地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1139097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