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雲南建築大觀:紀念館中正氣長存

2019年12月14日 08:58:30 | 來源:新華網
體彩廣告

雲南建築蔚然大觀

類型眾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風情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

紀念館

以壯美的姿態歌頌勝利

這是一個洞察歷史的平臺

珍貴的歷史物品

清晰的建館主題

散發著無限的藝術魅力

讓我們一起看看雲南的紀念館吧!

  雲南陸軍講武堂

  雲南陸軍講武堂位于昆明市,始建于1907年,1909年重新開學,1935年停辦,共辦學22期。雲南陸軍講武堂先後培養中外學員9400余人。從這裏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朱德、葉劍英等為代表的三百余名中外將帥。講武堂師生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朱德在其《辛亥回憶》一書中把雲南陸軍講武堂稱為“革命熔爐”,陸軍講武堂在國內外具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被譽為“百年軍校,將帥搖籃”。

  現存雲南陸軍講武堂主體建築為中西合璧的走馬轉角樓,主體建築採用傳統民居的“人”字形梁架結構,屋頂覆蓋灰瓦,高度錯落有致。門窗風格及裝飾變化豐富,或圓潤或尖峭,既有平面,又有凸面,既有線條變化,又有幾何圖案的建築藝術語言,造型多樣,充分展示了建築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墻體姜黃色的主色調呈現出濃濃的法式建築風格,既有法式古典主義建築的影子,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築相互對稱的特點。雲南陸軍講武堂建築特點鮮明、莊重威武,是我國優秀的近現代建築典范。雲南陸軍講武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區位優勢,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

  “駝峰航線”是1942年為抗擊日本侵略軍開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飛行條件最艱險的空中運輸線。在3年零3個月的時間裏,“駝峰航線”一共向中國運輸了80萬噸戰略物資,但也付出了609架飛機墜毀和失蹤,1500多名飛行員犧牲、失蹤的巨大代價。在滇西全線抗日大反攻作戰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主戰場之一,其境內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貢山也是駝峰航線必經地區。據相關資料顯示,先後有40多架“駝峰航線”飛機墜毀在怒江境內,迄今已經發現了27架墜機的殘骸。

  1943年3月11日,一架中國航空公司C-53型第53號運輸機滿載物資隨同另外3架運輸機從昆明巫家壩機場起飛返回印度,在飛越怒江州瀘水縣片馬地區上空時,受氣候惡劣和低氣壓影響,第53號運輸機墜入海拔3325米的片馬地區高黎貢山原始森林中,機上3名機組人員全部失蹤。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英雄,于是建設了駝峰航線紀念館,館中展品主要是近年來向海內外徵集的62幅大幅珍貴文物圖片、文字史料和C-53型第53號“駝峰”墜機遺骸。

  騰衝滇西抗戰紀念館

  1942年5月,日軍侵犯滇西邊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國土落入敵手,中國抗戰後方唯一的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1944年5月,為了收復滇西失土,打通滇緬公路,使盟國的援華物資順利進入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中國遠徵軍發起了滇西反攻。遠徵軍右翼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含遠徵軍直屬部隊)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血戰南、北齋公房。接著又在盟軍配合下,圍攻騰衝城,與敵人展開殊死巷戰,經過43天的浴血奮戰,于1944年9月14日將日寇全部殲滅,收復了騰衝。此次戰役共殲滅日軍6000余名,遠徵軍官兵陣亡9168名。

  紀念館館舍建築採取框架結構,成“V”字形,寓為勝利之意,主展區採用多空間立體布展的辦法,以抗戰實物為主、兼顧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凸顯了陳展效果和感染力。展廳分為抗戰後方、禦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願和平、二戰兵人展、日軍滇西細菌戰罪行展、闕漢騫將軍遺物展10個部分,展覽面積6000多平方米,館藏實物10萬多件,展出實物22000件,圖片1700張。中國遠徵軍名錄墻是紀念館的主要附屬工程,建于紀念館西側,全長133米,鐫刻著10萬多名參與滇西抗戰的中國遠徵軍將士、盟軍將士、地方抗戰遊擊隊、地方參戰傷亡民眾、協同參戰部隊和單位人員姓名。

  紅軍長徵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

  紅軍長徵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位于麗江市大研古城,是紅軍長徵過麗江的重要紀念地。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在麗江古城設立搶渡金沙江天塹的指揮部,成功指揮18000余名紅軍順利渡過了金沙江,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北上抗日,為紅軍長徵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國民黨追剿部隊的追擊,在賀龍、任弼時等領導人的率領下,部隊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革命意志,穿插于敵人的重兵包圍之中,勢不可擋,最終從麗江石鼓一帶渡過金沙江,實現了北上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戰略目標。紅二、六軍團長徵途徑麗江的過程中,得到麗江古城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援。紅軍在此散播下革命的火種,深刻地影響了麗江乃至整個滇西北地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活動。

  金沙石鼓渡——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

  金沙石鼓渡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位于麗江市石鼓鎮,石鼓渡口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適于擺渡。它的出名不僅僅因為它位于長江第一灣上,而是它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重要的是在七十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從這裏渡江,北上抗日。1936年4月25日,從鶴慶兵分兩路,由賀龍、任粥時率領的二軍團右路軍,經麗江縣城抵達石鼓。26日,由蕭克、王震率領的六軍團左路軍取捷徑從麗江九河直達石鼓。紅二方面軍一萬八千人,分別從石鼓到巨甸一百二十華裏的木瓜寨、術取獨、格子、士可、余化達等五個主要渡口晝夜不停,神速搶渡。28日,六軍團十六師最後在巨甸渡江完畢,全軍勝利渡過金沙江天險。經過4天3夜的奮戰,僅以7只木船、幾十只木筏、28名船工,在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個主要渡口,神速渡過約1.8萬人,將追敵遠遠甩在江對岸。紅軍過金沙江之後,紅二和紅六軍團進入藏區,翻越人跡罕至的大雪山,在甘孜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充分表現出紅軍高超的指揮才能。

  為了紀念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壯舉,1977年8月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在石鼓鎮街尾臨江坡頭,建立了紅軍渡口紀念碑。碑頂置陶質紅五星,碑為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圍嵌精磨大理石。背面碑文327字,恭楷記述賀龍等率領的紅軍長徵經過麗江,勝利搶渡金沙江的光輝歷史。從江岸衝江河鐵索橋前拾級而上,有151級臺階,碑基座東、西方各有八級石階可達其上。憑欄遠望,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紀念館佔地面積2277.4平方米,于1999年又增建“金江水暖”青銅雕塑。2009年,新建紅軍長徵過麗江紀念館標識門、文物陳列室、長廊、紅軍亭等。

  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

  扎西會議會址原為江西會館和湖廣會館,建築主體為當地常見的木結構建築,古色古香,典雅莊重。紅軍總部設在江西會館大殿內,與大殿和廂房呈直角的左側兩層樓房的二樓即為“扎西會議”的會議室。湖廣會館位于江西會館的右下方200米處,也是傳統的四合院結構,有大殿、左右廂房和戲樓組成。

  扎西會議陳列館倚山而建,氣勢恢弘,可鳥瞰扎西全景,有上下兩層四個展室,展廳面積2590平方米。陳列展線長180米,共展出各種圖片170多幅,紅軍遺物70多件,較全面地反映和介紹了紅軍長徵集結扎西、扎西會議、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隊和雲南遊擊支隊的革命鬥爭歷史與活動情況。

  羅炳輝將軍紀念館

  羅炳輝將軍紀念館位于昭通市彝良縣城西側將軍山上。1991年建成,館舍共3層,建築面積500平方米。館藏有羅炳輝將軍生前事跡介紹、資料及圖片展覽。展室分為四個主題:矢志從戎爭自由,赴湯蹈火建奇功,千裏江淮掃敵頑,血灑疆場炳青史。有文字資料126幅和圖片資料205幅,匯錄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書籍,革命文物33件,羅炳輝銅像一尊。

  羅炳輝,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15年入滇軍當兵,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11月,他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務。全面抗日戰爭初期,羅炳輝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務,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羅炳輝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雖身患重病,他仍親臨前線部署作戰。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在蘭陵突然病情惡化,不治逝世。

  周保中將軍紀念館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灣橋鎮上,1954年失火被毀。1994年,大理市委、市政府決定恢復重建周保中故居,1998年11月建成並對外開放。2002年,為紀念周保中將軍誕辰100周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又對周保中故居周圍環境進行了全面整治和環境綠化和陳列室擴展等工作,並請中央書記處原書記、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宋任窮為周保中塑像題名。2012年,為紀念周保中將軍誕辰110周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再次對周保中故居進行提升改造,周保中故居正式更名為周保中將軍紀念館。

  周保中出生于雲南省大理一個白族家庭,為了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他15歲入伍,25歲就成為少將副師長,在東北艱苦卓絕抗戰14年,身經百戰,文武兼備,為民族獨立和新中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他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軍長、第二路軍總指揮,和楊靖宇、李兆麟、趙尚志等抗日將領一道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鬥爭達14年。周保中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是一位在中國抗戰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和傳奇經歷的革命者。在長達十幾年為挽救民族危亡而與日本侵略者刀兵相見的歲月,周保中和抗聯將士們經受了無數的艱苦磨難,打了難以計數的惡仗。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醫院病逝,終年62歲。

  昆明人民抗戰勝利堂

  勝利堂建在原雲貴總督府的舊址上,1944年動工興建,最初名為“志公堂”,隨後改為“中山紀念堂”,1946年落成時改為“抗戰勝利紀念堂”,並由盧漢撰寫了“抗戰勝利堂碑記”。1950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改“抗戰勝利堂”為“人民勝利堂”。2008年“ 人民勝利堂”更名為“抗戰勝利紀念堂”。

  雲南作為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修築了滇緬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開辟了駝峰航線。抗戰中大批工廠企業遷入雲南,落戶昆明,生産出飛機等軍需、民用産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日戰爭的進展。同時,雲南組織40多萬滇軍將士出省抗戰,犧牲巨大,戰功卓著。

  皎平渡—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

  皎平渡—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位于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鎮。皎平渡是金沙江渡口之一,是雲南與四川的重要交通要道。1935年5月,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率領下,中央縱隊、一軍團、三軍團和五軍團共3萬余紅軍在當地36名船工的幫助下,一邊阻擊追敵,一邊用6只木船,歷經9天9夜,搶渡金沙江北上,從此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皎平渡兩岸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江邊的11個山洞是紅軍渡江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皎平渡大橋下向西行約二三百米,一眼就能看到這些順山勢而建的山洞,每個山洞高能容一人低頭直行,寬可容兩人,所有山洞均口小裏大,有的山洞呈洞中洞格局。皎平渡紅軍長徵渡江紀念碑雄偉醒目,碑頂是高舉船漿的紅軍戰士銅像,館內陳列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過祿勸展覽》,搶渡皎平渡時的相關資料和紅軍用過的物品及200余張圖片等。

  尋甸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

  尋甸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位于昆明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丹桂村。1935年4月,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軍委縱隊和一、三、五軍團于4月28日由馬龍進入尋甸。4月29日,周恩來在總部向陳賡團長和宋任窮政委傳達了搶渡金沙江的決定,並對搶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發布《關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3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家祥等中央領導進駐柯渡鎮丹桂村,並對強渡金沙江作具體部署。1936年4月4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等同志率領紅二、六軍團再次長徵進入尋甸縣,並于4月9日進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連克十座縣城,5月1日紅軍離開柯渡壩子。之後紅軍大部從晈平渡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

  1977年10月在丹桂村建立了紅軍長徵紀念館。紀念館主要包括中央紅軍總部長徵駐地舊址、總參謀部作戰室、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朱德等同志長徵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其他烈士遺物。就是在“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內,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對搶渡金沙江作出了具體研究和部署。修繕後的紀念館徵收回“中央書記處駐地舊址”。展館內運用多媒體聲光手段,以影片、視頻等方式真實再現當年紅軍長徵史事,並將當年紅軍使用過的馬燈、草鞋等實物陳列布展。

步入紀念館

傳來勝利的號角聲

跟隨英雄們的足跡

去誦讀那輝煌的故事

去感受那偉大的革命精神

【糾錯】 [責任編輯: 陳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24138629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