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2018-02-28 18:10:20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

     “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

     經過12230&&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如果將地球約46億年的年齡比作一天的話,古菌早在凌晨5點多鐘就出現了,而人類則是在深夜23點58分才誕生,因此古菌的‘古’,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這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時間很早,對極端環境適應能力最強,因此至今仍廣泛分佈於地球各種極端環境,如高溫熱泉、鹽湖、深海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向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事實上,古菌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儼然是個“四不像”。向華&&,古菌是一群具有獨特的細胞結構和遺傳信息處理系統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其在細胞形態等方面與細菌類似,而其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系統方面卻更接近真核生物,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又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種都不一樣。

     向華介紹,從細胞結構上來看,古菌與細菌同屬於原核微生物,它們都不具有完整的細胞核和胞內細胞器。與細菌不同的是古菌具有特殊成分的細胞壁和細胞膜,古菌細胞壁中含有獨特的假肽聚糖,細胞膜中含有獨特的醚鍵及分枝脂鏈,這些特殊的細胞結構可以幫助它們抵抗來自極端環境的壓力。也因為細胞結構的不同,所以細菌與古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抗性也不同,古菌對抑制細菌生長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一般不敏感,卻對抑制真核細胞生長的某些抗生素(如茴香黴素)敏感。

     分佈於各種極端環境下 代表着生命的極限

     分離於太平洋海底熱液口的熱網菌屬,能在高達121攝氏度的溫度下存活並生長,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耐熱生物。“生活在地球各種極端自然環境中的古菌,稱為極端古菌。極端古菌不僅可以耐受這些極端環境,而且可以在這些特殊的環境中生長繁茂,甚至它們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需要一種或多種極端條件。比如,生活在沼澤的極端厭氧甲烷古菌,生活於鹽湖或曬鹽場的極端嗜鹽古菌,生活於海底熱液口的極端嗜熱古菌,以及生活於硫磺熱泉的嗜酸熱古菌等。”向華説道。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古菌代表着生命的極限,確定了生物圈的範圍。向華&&,目前發現的最耐熱、最耐高鹽、最耐酸或鹼及極端厭氧的生物均是古菌。古菌對不同極端環境的適應性可能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通過特殊的適應機制來適應極端環境。比如,極端嗜鹽古菌代表了地球生命對高鹽環境的極限適應能力,它可在胞內積累高濃度鉀離子對抗滲透脅迫;而其它生物通常只能通過胞內大量合成小分子有機物來對抗滲透脅迫。

     但是,古菌並不僅僅生活在極端環境中,它廣泛分佈在各種自然環境中。“近年來大量非培養生物技術分析表明,古菌不僅生活於地球各種極端環境,而且在海洋、土壤,甚至人和動物腸道等非極端環境也廣泛地存在,其在地球與生命共進化進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向華強調。在人體內也發現了古菌,寄居在人體內的古菌主要是産甲烷古菌,它們能在無氧無陽光的條件下生存。

     據了解,目前可在實驗室培養的古菌主要包括三大類:産甲烷菌、極端嗜熱菌和極端嗜鹽菌。産甲烷菌生活於富含有機質且嚴格無氧的環境中,如沼澤地、水稻田、反芻動物的反芻胃等,參與地球上的碳素循環,負責甲烷的生物合成;極端嗜鹽菌生活於鹽湖、鹽田及鹽腌製品表面,它能夠在鹽飽和環境中生長,而當鹽濃度低於10%時則不能生長;極端嗜熱菌通常分佈於含硫或硫化物的陸相或水相地質熱點,如含硫的熱泉、泥潭、海底熱溢口等,絕大多數極端嗜熱菌嚴格厭氧,在獲得能量時完成硫的轉化。

     對其認識還剛剛起步 開發前景不可估量

     古菌不僅能在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而且在生物技術的開發應用方面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向華介紹,聚合酶鏈式反應中用的高保真DNA聚合酶Pfu酶就來源於嗜熱古菌;産甲烷古菌在厭氧條件下可以産生清潔乾淨的可再生能源甲烷即天然氣;嗜鹽古菌細胞膜上的紫膜蛋白由於其獨特的光化學特性,已作為優良的生物納米材料用於光信息處理和光電響應元件等;某些嗜鹽古菌還可在胞內大量積累生物可降解塑料,其優越的材料學性能及較低的生産成本使得其在醫用材料領域有很大應用前景;極端古菌所産生的極端酶則是開發工業酶製劑的寶庫。同時,古菌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厭氧甲烷氧化古菌對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碳素循環具有巨大的影響,氨氧化古菌則在全球氮素循環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古菌不僅是研究生命基本規律、極限適應能力、生命起源與演化等的重要力量,還是創新生物技術的重要資源,在推動地球元素循環、維持生態環境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向華説道。

     高思敏也持有類似的看法。“古菌作為地球上生命的第三種形式,人們對它的認識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和無窮奧秘等待探尋,研究古菌非常有意義,”高思敏説,“這不僅是因為古菌中蘊藏着大量未知的生物學過程和功能,有助於探索生物進化規律的線索;還因為古菌有着不可估量的生物技術開發前景,例如用於極端環境中的污染治理,用於潔凈煤技術和清潔能源生産等。”

 

+1
【糾錯】 責任編輯: 魏承瑤
相關新聞
  • 中國舉行第五個南極科考站選址奠基儀式
    經過20多天連續施工,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在巨石遍地、如同雪中戈壁的荒島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着零下20攝氏度的呼嘯寒風。
    2018-02-08 13:22:23
  • “實驗3”號科考船成功進行“海上科普”直播
    25日,正在莫克蘭海溝進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的“實驗3”號科考船,通過船上互聯網,在新華網推動搭建的地球科學科普&&上成功進行了“海上科普”直播。
    2018-01-27 12:13:49
  •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歸國
    圓滿完成任務後,“實驗3”號科考船於2月4日從巴基斯坦卡拉奇錨地起航回國。在浩瀚大海的見證下,全體船員和部分考察隊員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海上春節”。
    2018-02-23 09:08:44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浙江磐安:板凳龍燈鬧元宵
浙江磐安:板凳龍燈鬧元宵
元宵夜 賞花燈
元宵夜 賞花燈
歡樂鬧元宵
歡樂鬧元宵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