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之一。
雲岡石窟歷時60多年才建造而成。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磅礡,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早期“曇曜五窟”氣勢恢宏,沉澱着渾厚、古樸的西域情調;中期則以精雕細琢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富麗的北魏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成為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 作家冰心與友人一起瞻仰雲岡石窟時,用盡筆墨卻最終“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從1500年前雲岡石窟開山鑿壁起,它的保護者們就開始與大自然鬥爭,水是它最大的天敵。窟頂的滲水、雨水的沖刷以及凝結水的光顧,使這座人類藝術瑰寶面臨着無休止的“水惑”。如今,隨着窟頂北魏寺廟遺址的發現,這場“水戰”愈演愈烈。據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曾在2014年&&,導致石窟風化的水主要包括窟頂滲水、雨水直接沖刷和雨季的凝結水等。事實上,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很多石窟都面臨的問題。2002年1月,“雲岡石窟防水保護工程”啟動,“水戰”就此展開。
“由於石窟裏空氣較為濕潤,常會形成凝結水。我們採用除濕機降低空氣裏濕度的辦法來減少凝結水的産生和形成。”張焯説。面對雨水的沖刷,雲岡石窟研究院設計了專門的保護性窟檐,不但可以阻攔雨水對造像的直接沖刷、保持窟內恒溫恒濕,避免驟冷驟熱和凍融作用發生以及凝結水形成,還可以避免表面沉積、防止大氣污染對文物的侵害。而窟頂防滲工作作為雲岡石窟防水工程最為核心的部分,經過三年多的論證終確定為以鋪設膨潤土防水毯的方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
氣候變暖正在威脅北極文化遺産——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主席談北極文化遺産保護
由於氣候變化,北極海冰減少、海平面上升,導致越來越多的北極文化遺産遭到侵蝕和破壞。2017-11-11 06:38:2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