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是人們傳遞信息最主要的設備之一。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年輕時曾和父親一起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並且想製造一種能夠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人們能利用電話進行通話的前提,是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並且也可以發出聲音。而聾啞人是否也能夠通過電話進行交流和溝通呢?
我們都知道,手語是聾啞人的語言,是用手形動作輔之以表情姿勢、由符號構成的比較穩定的表達系統,交流依靠的是動作和視覺。聾啞人要想通過機器來溝通,首先要讓機器能夠“看懂”聾啞人的語言。這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機器能夠將聾啞人的語言識別之後轉換成文字;二是機器能夠對聾啞人語言中包含的要求或詢問等做出正確的響應。手語識別和手語合成相結合,就構成了一個“人-機手語翻譯系統”,這不僅能夠方便聾啞人之間的交流,還能幫助實現聾啞人與正常人、聾啞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
聾啞人電話機是由三位墨西哥工程師發明的,主要由集成電路板、打字鍵盤和一個液晶顯示屏構成。其工作原理也比較簡單,電話機上安裝了很多按鍵,包括0至9共10個數字鍵,2至9這8個數字鍵上又分別有3個字母。聾啞人電話機對每個字母進行了非常有規律的表達設定,一個字母由兩個數字代碼&&。當用普通電話撥打聾啞人電話時,在普通電話上輸入代碼,傳遞至聾啞人電話後,就會將代碼轉換成文字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用聾啞人電話撥打普通電話時,聾啞人通過在打字鍵盤上按動字母鍵和各種功能鍵,可以把要説的話變成文字同步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再通過裝置轉化成複合聲音,傳遞至話筒中。聾啞人電話機與普通電話一樣,除了具有存儲、重撥等功能之外,還有選擇功能,可在兩種模式中自動切換,分別對應聾啞人電話和普通電話,撥打狀態也會自動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如此一來,聾啞人便能像正常人一樣“打電話”了。
而後,另一種適用於聾啞人的電話被發明出來,是一種“以骨傳聲”的電話,叫“骨傳電話”。其工作原理與助聽器基本相同,普通受話器內有一層振動膜,而骨傳電話就是將其更換成塑料制的突起物。通話時會使收聽人耳邊的鐙骨發生相應的振動,以達到傳聲的效果;説話則通過喉嚨的振動來進行。
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聾啞人電話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圖像電話的出現讓聾啞人與世界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圖像電話的原理是將聾啞人的手語以電信號的形式傳輸給接收方,接收方的客戶端接收到電信號後,會轉換成動畫的形式呈現在顯示器上,接收方便,一目了然,如此溝通也更加順暢。
電話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新一代的聾啞人電話會更加高效,讓交流內容表達得更加真實。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級教師李艷芝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