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馬來西亞 (Malaysia)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Malaysia),是東南亞的一個由十三個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1957年(丁酉年)8月31日獨立。馬來西亞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着柔佛海峽,與新加坡和印尼廖內群島相對;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丹。[1]
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聯邦的成員國;
馬來西亞是一個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經濟體系,發展一成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亞洲四小虎”之一。[1]
現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游業已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亦在同步擴張。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係──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着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着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着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
【國歌】《月光》
【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吉隆坡的華人用長長的筷子爭相品嘗當地特色食品——生魚沙拉,以慶祝農曆新年的到來。
【重要節日】獨立日,8月31日(1957年);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産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家政要】最高元首阿卜杜勒·哈利姆·穆阿扎姆·沙阿(Abdul Halim Mu'adzam Shah),2011年12月就職,2012年4月登基,第14任最高元首,是首位兩次擔任這一職務者,任期5年;總理納吉布·敦·拉扎克(Najib TuN Razak),2009年4月宣誓就職,2013年5月連任。
【自然地理】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分東、西兩部分。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東馬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海岸線總長約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吉隆坡時裝周上的身着傳統服飾的模特。
【人口】2833萬,其中馬來人佔67.4%,華人佔24.6%,印度人佔7.3%。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是一座擁有15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其標誌性建築之一——國營石油公司“雙峰塔”高約452米,是當今世界最高的雙塔建築。吉隆坡也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佛教、印度教的寺廟以及典型的穆斯林建築、中國式住宅和英國殖民時期建築隨處可見,並存相依,別有特色。
吉隆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建的雙塔高層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