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北師大校訓背後故事

2014年07月24日 07:38:07 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

啟功題寫的北師大校訓(資料圖片)

  北京師范大學版的“畢業前二十件事”之一是在校訓碑前拍照。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這廣為熟知的校訓,由國學大師啟功于1997年揮筆寫就。

  校訓簡約義達。趙仁珪教授至今仍記得:起初,學校曾邀請校內很多專家學者共提方案,啟功自己也擬出不同訓詞,但最後敲定“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八字,顯得平易通暢且深刻含蘊。它不但緊扣“師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學與行,理論與實踐,做學問與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師等之間的辯證關係。

  此訓一出,全校師生莫不首肯心應,並敦請啟功賜墨勒碑。啟功欣然奉命,指出“校訓之撰,當屬學校。校訓碑正面右首當署‘北京師范大學校訓’。落款則書‘啟功敬書’。”這一個“敬”字足以説明,在校訓面前,他只把自己當成學校的普通一員。之後學校有關部門又多次請他闡釋所題校訓的意義,啟功每次都以“學習校訓,理解如此”的口吻來寫,從不把校訓當成自己的創造而專有。

  這正是北師大人文精神的顯現:崇德篤行,敦尚氣節,首在擔當。

  1902年,北京師范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重開,管學大臣張百熙強調:“辦理學堂,首重師范”。1904年,師范館改為優級師范科,又于1908年改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在“辦理學堂,首重師范”的理念下,他們承載著振興教育、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1915年,學校提出“誠實、勇敢、勤勉、親愛”的校訓,要求學生勤奮攻讀,品行端正,為人表率。此後,學校校訓幾經改動,有“以身作則”“成德達材,建國基石”等,但以愛國、勤奮、為人師表為內核的辦學精神始終如一。

  國運衰微的年代,師范教育首重培養國民精神,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身為“教育本源”的北京師范大學,強調“治學修身、兼濟天下”,從這裏走出的國之棟梁,道德與學問並重,理想與實踐統一,堪為如晦時代文化知識的傳薪播火者。京師大學堂師范科第二屆畢業生符定一,辛亥革命後回湘弘文勵教,辦校興學,成為毛澤東的導師;國語運動先驅黎錦熙,普及白話,注音漢字,推動民眾文化掃盲;教育係畢業生張岱年,立足中哲,融會東西,踐行文化綜合創新……他們矗立起啟民救國的典范,影響了社會進步的方向,為民族精神的綿延發展注入了人文光芒。

  站在校訓碑前,學子就會想起啟功著名的《上課須知》:

  一、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二、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三、以鼓勵誇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和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誇獎。四、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後再有更壞的事情發生,又怎樣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後無效,又怎樣下場?你還年輕但站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五、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麼。自己研究幾個月的一項結果,有時並不夠一堂時間講的。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七、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記下以備比較。八、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盡力在堂下個別談;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九、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臺上坐著,學生總在臺下聽著,成了套子。學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別人的作業,或看小説,你講的多麼用力也是白費。要在學生座位行間走走。講課時,寫了板書之後,也可下臺看看。既回頭看看自己的板書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記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地方,在他們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興趣,不怕來問了。

  短短的九條,卻可以作為千百萬教師操守之根本。

  校訓碑前的留念,成為學子們最深的記憶:從這裏起航,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將擔負起育人興邦的神聖使命,在廣闊天地中傳遞夢想,播撒希望。(本報記者 靳曉燕 本報通訊員 祁雪晶)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679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