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用軟科學取代“拍腦袋”

2014年06月27日 10:01:43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一些地方決策連連失誤,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軟科學研究

  ■應鼓勵各級決策部門大膽應用軟科學,逐步形成科學化決策的氛圍,讓軟科學為實踐撐腰

  最近,面向全國招標的50項農業部軟科學課題正式啟動,而去年完成的50多項軟課題已經有11項轉化為決策依據。20多年來,農業部從軟科學上嘗到了甜頭,通過堅持每年設立軟科學課題,為糧食增産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決策咨詢意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軟科學,為什麼能有如此大的效用?

  軟科學是指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科學,它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結合形成的交叉學科,也是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高度集錦,意在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提供科學依據,為決策和管理實踐中遇到的復雜性、係統性問題提供可供選擇的方法、途徑和措施。它似乎有點像人的經驗分析和主觀決策,但其基礎是扎扎實實的科學論證。

  不過,由于軟科學是一個“舶來品”,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甚至還有些誤解。因此,在某些領域,軟科學被認為太“軟”。有人認為軟科學的成果就是拿一臺電腦,弄幾個數學模型,搞點調研,輸入點數據,出幾十頁的報告,不如硬成果那樣來得實在。也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既有大型實驗儀器設備,又有人才團隊,出來的成果有顯示度,看得見摸得著。

  其實,軟科學的作用不容小覷,在許多涉及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以及與民生緊密相關的決策中開展軟科學研究,都取得明顯效果。例如每周5天工作制的施行,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航太計劃,以及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出臺,都是進行軟科學研究後作出的決策。

  如果軟科學成了“短腿”,會嚴重影響實踐活動。一些地方決策連連失誤,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軟科學研究。一提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許多地方不經深入調研就紛紛開工;一説三維列印技術,一些部門也不做軟科學研究就倉促立項;看到房價上漲,不少地方政府不加思考就匆匆開工各類房地産項目……這些“拍腦袋”引發的決策失誤,導致“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事例在各地屢見不鮮,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面對未來,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復雜問題,軟科學的支撐不可或缺。我們必須把軟科學研究提到應有的位置上予以重視,讓軟科學“硬”起來,鼓勵各級決策部門大膽應用軟科學,逐步形成科學化決策的氛圍,讓軟科學為實踐撐腰,有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蔣建科)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2168000000000000001110507126680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