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王紅陽:我要找到攻克肝癌的“金鑰匙”

2015年10月28日 10:47:54 來源: 中國婦女報

        寄語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永遠選擇祖國!”

    細數自己獲得各種琳瑯滿目的獎項,有些屬于女性的獨特“殊榮”:2000年,我榮獲首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2008年,我獲得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2010年,我榮獲“太平洋傑出女科學家獎”,成為當時獲該獎的唯一中國女學者。

    親歷95世婦會召開的20年,作為一名女科研工作者,一路走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識女性在學術道路上享有平等與獨立,同時也品嘗到了一些別樣的艱辛與不易。

    1992年,從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我,被國家和軍隊特派出國留學,我將不到3歲的兒子托給老人照看,只身來到德國烏爾姆大學攻讀臨床生化博士學位,之後又被德國科學院馬普生化所邀請做博士後和研究組長工作。

    在馬普生化所,我跟著多次獲諾貝爾醫學獎提名、國際細胞信號研究界權威烏爾裏希教授進行生物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這是一門新興學科,主要通過研究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與基因間的生物信號,來闡釋疾病發生的本質。

    對于首次接觸這個全新科研領域的我來説,把基因的“語言”翻譯出來談何容易?那段艱辛歲月裏,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連春節、耶誕節都在實驗室度過。

    勤有所獲。1995年,經過數千個日夜的實驗觀察,我成功克隆出一個由8000多個鹼基構成的新基因,正當激動萬分之際,導師烏爾裏希教授遺憾地告訴我:“可惜啊!你的發現比一個日本科學家晚了一個星期。”

    那句話,猶如一盆冷水當頭潑下。那一刻,我明白科學研究不會憐憫女性,它只承認第一。我的眼淚“不爭氣”地流下來……

    同年9月,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世婦會提出的一係列觀點,如雨露般滋潤著我的心田。

    性別平等,無領域亦無國界。中國女學者,即使只身國外,也要撐起科研的“一片天”。

    憋著這股勁,我沒輕言放棄。又經過200多個日夜奮戰,終于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受體型酪氨酸磷酸酶(PCP-2),並提出MAM型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新的概念。

    上世紀90年代,基因測序屬“純手工”操作,每發現一個新基因,要比信息化時代艱難百倍,以至于不少人認為,女性在這種考驗邏輯和耐性的科研攻關中會稍顯遜色。因此,一位知名學者驚奇地對我導師烏爾裏希教授説:“這種從來只有國際團隊和男性學者能得出的科學論斷,被你的中國女弟子做到了!”

    1996年,國家自然基金委代表團來馬普生化所參觀交流時,對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把我的成績通報給第二軍醫大學,建議將我引進回國,不久我就收到了邀請函。

    當時,導師烏爾裏希教授非常希望我留在他的實驗室繼續完成項目。畢竟,德國優越的科研條件非常誘人。但我內心清楚,從出國的那一天起,就是為了回國建功。我對導師説,回到中國後我會把這裏的課題繼續下去,同時把中國的生物信號轉導研究開展起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永遠選擇祖國!

    可是,回國的落腳點在哪裏?選擇的天平又一次擺在我面前: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誠邀我加入東方肝膽醫院,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也拋來了“橄欖枝”。

    在國內,論知名度和科研環境,中國科學院可謂是最理想的。但是,基礎醫學研究的宗旨是造福病人,回顧自己遠赴國外探究生命基因,就是為了徹底解決肝癌這類世界級醫學難題。抱著“當個好醫生”的不變初心,我毅然加入了吳孟超院士領銜的東方肝膽醫院。

    具有戰略眼光的吳孟超院士,在院內專門為我設立了生物信號轉導實驗室。由于不再兼任德國課題組組長,我謝絕了導師烏爾裏希教授給予設備支援的好意,僅靠捉襟見肘的一些補助白手起家,創建起實驗室。建室之初,為了節省經費,甚至連實驗臺都是我親手畫圖設計,連鹽水瓶也是揀人家用剩的……

    就這樣,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靠著我和團隊一點一點地努力,研究很快開始有了起色。我回國第二年,實驗室就獲評“全軍重點實驗室”。

    我國是肝病大國,約有9000萬B型肝炎病人、全世界55%的肝癌患者。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要靠自己的力量來攻克肝癌。

    2006年,在吳孟超院士倡導下,由我主筆起草,聯合6位肝癌研究資深院士,向國家提交“整合式開展肝癌研究”的建議書,申請成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集中優勢力量研究肝癌的診治和預防,一時被醫藥界傳為“七君子上書”。

    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項目。目前,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正在建設,盡管這支團隊大多由男研究員組成,可組織仍委派我這名年過半百的“女將”牽頭,由我擔任中心首任主任。

    在團隊內部,我更願意像大姐姐一樣幫助同事們,像母親教育孩子一樣關愛年輕人。這幾年,我帶著團隊瞄準世界肝癌研究前沿,進行整合攻關。同時,我極力營造平等自主、相容並蓄的學術交流機制,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參觀實驗室後,也稱讚説,這裏有著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希望能介紹學生來做研究。

    目前,我們應用多種高通量手段鑒定了一批肝癌診療標誌分子和新藥靶標,一個試劑獲批應用,多項成果進入試劑盒研發和藥物開發階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找到攻克肝癌的“金鑰匙”並非不可能!(耿興敏、王澤鋒)

專家簡介: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

【糾錯】 [責任編輯: 魏詩孟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367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