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軍醫課堂:挖“耳蟬”的有趣講究

2016年02月02日 09:41:02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孫建芝,陳艷芳,解放軍第306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對外聯絡中心左天宇整理。

    “耳屎”也稱為“耳蟬”,醫學名稱叫“外耳道耵聹”。外耳道皮膚中有許多汗腺及皮脂腺,它們不斷地分泌液體至外耳道中,這些液體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將灰塵及皮膚的脫殼粘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即形成“耳屎”。

    每天的門診就診患者中總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挖耳不慎造成外耳道損傷或將耵聹推入更深的外耳道引起耳痛、耳堵甚至聽力下降的。如有人用手指甲、發卡挖耳匙甚至鐵簽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發炎、腫脹以及劇痛。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習慣,頻繁掏耳,也會引起肉眼難以看見的隱性破損導致感染。

    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藥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霉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會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傷耳膜,則可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復聽力有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因此,嚴格來講,不要自己掏耳朵。一些正常波片狀的耵聹碎屑可以不處理,並且它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的功能。但由于個別人“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也不太現實。

    筆者在這裏建議,如果自己掏耳朵,要注意如下事項:

    1、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糾錯】 [責任編輯: 黃爍、朱吉利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693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