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軍醫科普:“秘密的”古代麻醉與鎮痛

2016年02月29日 10:40:20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徐學武、梁慶偉、趙琳,解放軍第306醫院麻醉科。

    “醫學的演進與社會文化、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自進入學校的教室拿起課本時,我們就知道了世界上有四種古代文化,包括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古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而古代醫學也是在這幾個古代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研究發現,通過石器時代人頭顱上的類似現在環鑽手術的痕跡可以推測,西元前6000年人類就已經能夠進行比較復雜的手術了。

    也有史料記載,古代埃及人早已知道做截肢術和睪丸切除術。雖然很早的史料中已經有了各種外科手術的記載,但在眾多的文字或圖案記錄中沒能發現減輕疼痛的知識和有力措施,在埃及金字塔上所繪的手術圖案中病人是清醒的。雖然西元前400年的古希臘人已經對鴉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那時的人們並沒有把這種有效的鎮痛劑應用到手術中以減輕疼痛。

    古代人在手術需要鎮痛時所採取的方法包括壓迫頸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綁扎四肢以壓迫神經血管減輕疼痛、用冷凍的方法止痛、放血的方法,這些方法是非常危險的,經常是手術沒有做呢病人就已經死亡了。到了中世紀,出現了一些“比較” “先進的”方法,如使用浸有各種催眠藥物的海綿給病人吸入或吮吸、採用飲酒使病人在醉酒狀態下實施手術。但是直到18世紀化學性麻醉藥物的出現,才結束了麻醉的啟蒙狀態。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關于麻醉的傳説和記載,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能就是我國古代人民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痛良藥的現實反映。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醫扁鵲的傳説了。西元前4─5世紀,《列子?湯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中記錄了春秋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扁鵲以“毒酒”作麻藥,為病人“剖腹探心”。西元2世紀,我國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瞭“麻沸散”,據《後漢書?華佗列傳》、《三國志?華佗列傳》中記載:“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破服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縛以神膏,四、五日創(瘡)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説明在1700多年以前,華佗就已經使用全身麻醉輔助腹部手術了。在西元1─2世紀左右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365種藥物,其中有不少是具有鎮痛麻醉的藥物,如羊躑躅、大麻、烏頭、附子、莨菪子、椒等。

    西元652年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和752年王燾的《外臺秘要》中都有大麻鎮痛的記載。關于針灸鎮痛,早在戰國時期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在針灸方面把經絡穴、針灸法到針灸理論都做了比較係統的論述,有針刺治療頭痛、牙痛、耳痛、關節痛和胃痛等記載。而在復蘇急救方面,早在西元前4─5世紀就有扁鵲切脈以診斷人之生死,用針、砭石和草藥進行急救復蘇的記載。

    據史記記載“太子患屍厥症,呈現假死狀態,扁鵲根據太子的病情,確認病人並未死亡,用針刺熱熨和湯藥等使病人起死回生”,説明中國人早就“掌握”了並實施了較完善的復蘇術。總之,在我國歷代的醫藥著述中,有關麻醉止痛、復蘇急救等方面的記載,內容豐富,經驗寶貴,可以一窺古代麻醉與鎮痛的發展脈絡。

【糾錯】 [責任編輯: 黃爍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761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