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孫建軍:關注聽覺健康,重回有聲世界

2016年03月18日 10:33:38 來源: 新華網

    剛剛過去的全國愛耳日,以“關注兒童聽力健康”為主題。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海軍總醫院耳鼻喉科首席專家孫建軍教授介紹設置這樣的主題,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公眾了解兒童聽力殘疾現狀、致病原因、兒童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方法,樹立早發現、早幹預、早康復的理念,降低兒童聽力殘疾的發生幾率;另一方面也是為喚起全社會對聽障兒童的關注、理解和幫助,為聽障兒童全面發展,早日步入主流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聽覺器官的構造與功能

    孫建軍介紹,人的聽覺器官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和中樞幾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有鼓膜和聽骨。聽骨是人體最小的骨骼,人類全身有206塊骨頭,其中6塊就是指的一邊三塊的聽骨。外界聲音經過耳廓的收集、外耳道共振和鼓膜的震動,經聽骨鏈的杠桿作用,傳到內耳,通過耳蝸感受器傳導至聽神經,然後經過聽神經傳到大腦。

    打針吃藥治不好傳導性耳聾

    孫建軍教授介紹,耳聾分為傳導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和二者皆有的混合性耳聾。傳導性耳聾是指聲音在傳入內耳過程中因耳部傳音係統某些病變,影響到了聲音的傳遞,它是聽力障礙一個大類的疾病。先天性發育畸形、創傷、炎症(包括中耳炎、鼓膜炎),另外還有腫瘤和其他一些病變,都能造成外耳和中耳病變並引起傳導性耳聾。耳科臨床中最常見的就是中耳炎,中耳炎包括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等,這些都是引起傳導性耳聾的常見疾病,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而手術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傳導障礙,比如有些先天性耳畸形沒有耳朵眼,這種情況下就要做外耳道的成型,要把外耳道做出來,聲音才能傳到裏邊去,中耳炎引起了鼓膜的穿孔,聽骨鏈的缺損,就需要把鼓膜修補起來,把聽骨鏈重建起來。

    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重在預防和早發現、早幹預

    孫建軍教授説,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聽力障礙另一大類的疾病,主要由內耳病變所引發,比如耳蝸的病變,毛細胞的病變,聽神經的病變甚至是中樞聽覺傳導通路的病變,目前這類病變治療有一定難度。

    造成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噪聲,比如工業噪聲、軍事噪聲等強噪聲就可以引起噪音性耳聾。

    其次是耳毒性藥物,像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小諾霉素等藥物本身對內耳、聽神經就是有毒性的,這種藥物稱之為耳毒性藥物,它可以引起聽覺細胞的受損、聽覺神經元的受損,從而引起耳聾。

    再者是感染,比如腦膜炎、腮腺炎等一些病毒性的感染可以引起病毒性的迷路炎、內耳炎導致毛細胞的受損從而引起神經性耳聾。

    還有就是先天性的遺傳性疾病。即出生就有缺陷,臨床最常見缺陷有大前庭導水管、蒙迪尼畸形、共同腔畸形等等,都是由染色體或基因突變所引起的。

    另外就是一些腫瘤性的病變也可以引起感音神經性耳聾,例如聽神經瘤。部分原因不明,例如突發性耳聾,可能與局部微迴圈障礙有關。上述耳聾有些是可以預防的 ,如噪聲性聾、藥物性聾等。目前國家新生兒聽力篩查計劃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出生時存在的耳聾,有利于早期治療和聽力康復。

    混合性耳聾診治有側重

    孫建軍教授介紹,臨床上將同一病人既有傳導性耳聾又有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情況稱之為混合性耳聾。但是任何一名混合性耳聾患者多會有偏重于神經性或傳導性的特點。對待這類患者要根據聽力檢查的結果來判斷到底偏重哪一類,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兒童聽覺障礙要尤應關注

    孫建軍教授説,根據2006年全國殘疾人疾病調查結果顯示,聽覺殘疾人約有2780萬,其中兒童約佔三分之一。嬰兒出生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聽力下降,甚至出現極重度耳聾,那麼他就無法接受各種資訊,聽不到聲音就造成交流困難,成為“聾啞人”。將來可能會成為社會的一個沉重負擔,這對嬰兒及其家庭來説都是不幸的。所以,兒童的聽覺障礙要尤其給予特別關注。

    我國在十幾年前就有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強制性政策,這樣就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新生兒出生以後出院以前,兩三天的時間裏要對新生兒進行客觀的聽力篩查。如果新生兒的聽力檢查沒有通過,就會被記錄下來,然後六周後還要進行復查,復查如果還沒有通過就要由專科進行專業的檢測。聽力篩查一般是由産科來進行的,發現問題後就會移交給耳鼻喉科來做進一步的檢查。

    人工耳蝸是如何工作的

    孫建軍教授介紹,人工耳蝸是高科技的微電子裝置,這種裝置主要是用來解決極重度耳聾病人的聽覺問題,可以視為人工聽覺器官。人工耳蝸從它的研發到現在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真正在臨床上大規模的使用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迄今全球有300000聾人接受了耳蝸植入手術,其中絕大部分獲得了理想效果。我國最早的多道人工耳蝸植入是在1996年,20年間約有30000多名患者從中獲益。

    人類耳蝸非常像蝸牛,這個蝸牛實際上就是人類的聽覺感受器官,而旁邊三個相互垂直的半環形管是人體在空間保持平衡的器官,分別可以感受三維空間位置的變化。耳蝸裏有很多聽覺毛細胞,它非常脆弱,目前認為損傷後是難以再生的。而人工耳蝸就是用來替代由于病變造成的功能缺失的耳蝸毛細胞的功能。人工耳蝸並非每個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都適合植入,病變的部位應確定在耳蝸,其後方的神經傳導通路是正常的,這是人工耳蝸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

    人工耳蝸最佳植入年齡是一至三周歲

    孫建軍教授説,人工耳蝸能夠替代原有病變的耳蝸來進行正常的工作,因為它可以把外界的聲音經過耳蝸的聽覺毛細胞進行轉換,這種轉換叫做聲電轉換,聲音的能量變成生物電,這種生物電就可以驅動刺激神經産生聽覺。從十一五開始我們國家就開始對貧困家庭的聾兒進行免費人工耳蝸植入的項目,全國大概每年資助在五千例,盡管如此,目前等待做人工耳蝸的孩子要遠遠大于現在開展手術的數量。先天性耳聾兒童的聽覺年齡是植入人工耳蝸後開機那一天開始的,兒童聽覺年齡越晚,發育所受影響越大。最佳植入人工耳蝸的年齡是一周歲到三周歲,因為嬰兒出生後到三歲是言語發育最關鍵的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這還跟孩子的後天言語康復訓練有關。

    海軍總醫院2000年進行首例人工耳蝸植入

    在孫建軍教授帶領下于 2000年成立人工耳蝸小組,同年成功開展了首例人工耳蝸植入,成為國內較早開展人工耳蝸植入的單位之一。2012年12月正式通過國家衛生部和中殘聯的驗收,成為國家人工耳蝸項目定點手術醫院。

    目前已經建立一支由耳科學、聽力學、影像學、麻醉學、康復學與心理學等多學科交融的人工耳蝸植入團隊,可熟練完成各種品牌和型號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十五年來為不同病因導致的語前聾、語後聾患者成功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植入患者的年齡跨度為1歲2月至76歲。其中包括各種內耳畸形、中耳炎、藥物中毒性耳聾、老年性聾等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先後接收來自七彩夢、啟聰項目、CCTV-3夢想星搭檔等國家資助項目和社會公益項目,以及社會其他人士的耳蝸植入手術。無一例失敗,確保了診療效果與臨床安全。

孫建軍為植入人工耳蝸聾兒父母講解注意事項

    孫建軍 ,海軍總醫院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首席專家,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長期致力于耳聾防治研究,擅長于耳神經與耳顯微外科手術、各種聽覺植入手術、耳聾、耳鳴及眩暈的診斷與治療。

【糾錯】 [責任編輯: 黃爍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811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