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混合戰爭”來了——國防動員該如何換腦

2017年06月08日 16:23:57 來源: 解放軍報

    面對“程式與砍刀共存、隱形技術與人體炸彈較量”的“混合戰爭”,國防動員應隨時處于待命狀態,如同一枚上膛的子彈,能隨時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和資源優勢,為應對處理危機適時提供多樣化寬頻譜的應對手段。

    當前,世界軍事革命正疾速嬗變,“界限更加模糊、作戰對象日益多元、作戰樣式更趨融合”的“混合戰爭”已悄然降臨。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這樣描述:“我們將看到從復雜到簡單的各式武器和戰術在更加錯綜復雜的混合戰爭中被同時使用。”橫跨平戰兩條線的多中心聯合作戰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按照聯合作戰要求引領和推動國防動員建設,切實把國防動員融入一體化聯合作戰體係,既是遵循制勝機理搞好國防動員的客觀需要,更是圍繞能打勝仗要求,聚合國力精確釋能的關鍵環節。“師之所動而使敵謀沮抑,能先聲也。”實現國防動員的“先聲奪人”,不僅是國家戰略威懾的題中要義,更是攸關戰爭主動權把控的大課題。那麼,“混合戰爭”時代,國防動員理念該如何創新呢?

    “全政府路線”思維。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而深入地應用,催生了“混合戰爭”,打破了以往戰時與平時的楚河漢界。平戰一體、軍民融合,跨域協同、多域作戰、全域融合,成為這種戰爭新的特徵。戰爭形態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國防動員必須提供全政府基礎支撐,即依托國防動員整合自然、經濟、政治、社會、科技、資訊、心理的合力優勢,統籌使用硬實力和軟實力、無形力量和有形力量、時間和空間等戰爭資源,全面提升軍事力量運用效果。以烏克蘭內戰和敘利亞衝突為代表的“混合戰爭”,就呈現出正規戰與非正規戰彼此交織、兵民身份模糊難辨、作戰空間多維一體的新特點。為應對此類威脅,美國政府提出“全政府路線”戰略,力求依托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合力優勢來全面提升軍事力量運用效果,實現精兵制勝、靈活應變、有效控局的目的。在2011年擊斃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動期間,美軍特種部隊就與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等民事機構以及盟軍部隊建起了“一體化融合”與“常態化互動”機制。此種動員方式和理念的變更值得關注研究。

    “寬頻譜”應對手段。如果説軍人只有戰爭和準備戰爭兩個時期,那麼“混合戰爭”時代,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硝煙卻從未散去。由于“混合戰爭”的特殊復雜性,平時與戰時、正規戰與非正規戰、民事衝突與軍事行動之間,日益呈現交織難辨的“灰色狀態”。這種“程式與砍刀共存、隱形技術與人體炸彈較量”的“混合戰爭”,要求國防動員隨時處于待命狀態,如同一枚上膛的子彈,能隨時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和資源優勢,為應對處理危機適時提供多樣化寬頻譜的應對手段。在應對“顏色革命”、完成邊海空防特別是海上聯合維權任務、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以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從物理到心理、從物質到精神、從傳統邊疆到新領域的“高邊疆”,能夠適時有效提供全頻譜力量和手段支援。實踐證明,只有將國防動員作為應付“混合戰爭”的戰略性手段,才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禦敵。

    “響應式”精確保障。聯合作戰的高消耗性,需要國防動員提供“響應式”精確保障。信息化條件下的“混合戰爭”是更高水準的聯合作戰,強度高、節奏快、消耗大,對作戰人員、裝備、物資保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科技革命不斷推動,使軍民發展資源日益趨同,絕大部分民用關鍵技術可以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特別是隨著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入貫徹,軍地數據統計的同步採集、同步更新和共同管理正在得到落實,盡快建立起“主動響應、精確配送”的國防動員運作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唯此,國防動員才能為聯合作戰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使人民戰爭在信息化戰場上演出新的活劇。(史華明)

【糾錯】 [責任編輯: 韓松豫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628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