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為尋遠徵軍老兵墓 高速工程停工三天

2017年06月22日 14:08:46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歷時73年,王春泉的家人終于再一次收到了他的消息:作為中國遠徵軍39師115團3營的營長,他因勞累過度病故,被葬在雲南省施甸縣仁和鎮熱水塘村的一塊空地上,墓地的位置恰好處于施甸縣高速公路項目的必經之地。為給尋找老兵屍骨留下時間,原本計劃經過墓地的高速公路項目特意停工3天。目前,王營長遺骸已被找到,暫存于施甸縣殯儀館。此外,志願者也在河南太康縣找到了王營長的妹妹。

    高速停工3天等待挖掘

    近日,一篇名為《高速公路停工搜尋營長墓地,看到帽徽大家都流淚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文中稱,6月15日,在雲南施甸縣仁和鎮熱水塘村一位村民的帶領下,一直關注中國遠徵軍的志願者在當地發現了一塊屬于遠徵軍39師115團3營少校營長王春泉的墓碑。

    雖然墓碑已經出土,但王營長的遺骸始終沒有找到。由于墓地恰好處于施甸縣高速公路項目的經過之處,志願者擔心墓地被推土機推掉,特意聯繫了高速路指揮部,幸運地得到了3天時間。“指揮部負責人曾是軍人,得知情況後,立馬表示暫停這段路的修建,先尋找營長墓地,但時間不能超過3天。”

    隨著尋找范圍的不斷擴大,志願者終于在挖掘現場找到了屍骨碎片。但由于這具屍骨周圍沒有任何棺木的遺跡,與村民描述的王營長下葬情況不符,很快就被排除是王營長遺骸。

    直到6月17日,3天期限的最後一天,尋找小組才在距離墓碑四五米的地方發現了已與泥土融為一體的棺木痕跡。而隨著一個帽徽的出現,大家得以確定,這就是王營長。

    據參與此事的志願者孫春龍介紹,之所以與高速路指揮部溝通,請求對方停工,是因為王營長的墓地恰好在新修高速公路一個高架橋的橋墩位置上,如果繼續施工的話,墓地很可能會被破壞。

    河南兵長眠雲南73年

    帶領志願者找到王營長墓地的村民,是熱水塘村的李群老人。在他的印象裏,村子裏的山腰上埋著一位遠徵軍營長,下葬時曾舉行過盛大的儀式,棺木也選用了上好的木材。

    6月14日,李群老人帶著眾人找到墓地時,因為時間久遠,墓地已經完全被泥土覆蓋。好在第二天發現的墓碑,證實了墓地的存在。

    碑文保存完好,內容記載得也非常詳細。王營長名叫王春泉,是中國遠徵軍39師115團3營少校營長,河南太康人,參戰4次,兩次立功,于1944年由楚雄接新兵步行返回保山駐地,因勞累過度病故。洪師長、趙團長集合官兵為其舉哀,“馬革裹屍,素志而死,作異鄉孤魂,難怪乎其死後不瞑目也。”

    除了去世原因外,碑文中還提到,王春泉畢業于黃埔軍校14期一總隊。犧牲時,他還有一個9歲的孩子,被寄居在四川迷津。很快,大家在相關歷史資料中,找到了王營長的照片。雖然只有一張黑白照片,但可以看出來,這是一位長相清秀的少年士官。

    此後,志願者在河南太康縣找到了王營長的家屬。妻子在王營長犧牲後,與奉命前來照顧自己的警衛結婚,但兩每人平均已離世。唯一尚在人世的妹妹,今年也已是85歲高齡,但她説,還是想盡快去雲南給哥哥燒炷香。

    只有王家的家譜上,還清晰地記錄著王春泉從軍的事情,只是沒有留下犧牲的地點。據了解,王春泉犧牲後,兩個弟弟曾前往雲南尋找他的墓地,但等到兩人去世,也沒有找到哥哥的下落。更令人遺憾的是,王營長的兒子也在年紀很小時,因為得病無錢醫治而夭折。

    散落在各地的遠徵軍

    目前,王春泉的遺骸已被收集起來,暫時存放在施甸縣殯儀館內。挖掘過程中發現的另一具不知名的屍骨,將被安葬在施甸縣公益墓地。

    志願者孫春龍介紹説,雲南省施甸縣仁和鎮熱水塘村,曾是當年中國遠徵軍與日本交戰的前線之一。當年許多受傷後來不及撤退的遠徵軍士兵,都被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1942年5月,日軍進佔滇西,與中國遠徵軍對峙長達兩年多時間。其中一部分遠徵軍就駐扎在怒江東岸,並多次渡江到龍陵和騰衝敵佔區向敵人發起攻擊。但由于敵人佔領有利地形,我軍傷亡相當慘重。

    這些受傷的傷員,原本應該被送回施甸,在後方醫院進行救治。不幸的是,有些人未能抵達醫院,就犧牲在了擔架上。即使被送回醫院後,也常常因為救治不及,傷重離世。由于人數眾多,這些士兵大多被就地掩埋。他們中大部分都未能留下名字,像王春泉這樣留下一塊墓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孫春龍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到這些老兵,“將歷史傳承下去。”

    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負責人余浩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尋找遠徵軍遺骸的項目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2015年開始,項目部就開始在緬甸境內開展尋找老兵遺骸的工作。但考慮到當時國內還有不少健在的老兵,基金會的主要工作重心還是放在在世老兵的救助活動中。近年來,隨著老兵不斷離世,這部分工作較少。今年年初,志願者們開始在雲南施甸縣等地陸陸續續地開始了尋找老兵遺骸的工作。

    據他介紹,項目的初衷是為了讓老兵家屬有一個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有一些是墓地被破壞,有一些是家屬不知道,所以想通過我們的工作,修繕下墓地,聯繫到家人,有一個祭拜的地方。”

    不止一人能魂歸故裏

    謹慎起見,志願者專門邀請了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專家在現場指導挖掘工作。屍骨被挖出後,專家提取了骸骨樣本,打算通過DNA鑒定進一步確認其身份。

    如果身份確定,王春泉將于今年7月7日再次與家人團聚,雖然已是天人永隔。這位犧牲在異鄉的老兵,在時隔73年之久後,終于有了魂歸故裏的可能。

    還有更多的老兵正在踏上或者已經踏上歸程。與王春泉犧牲在同一年的劉堃然,是山東蒙陰縣人。今年6月5日中午,埋骨他鄉73年之久的劉堃然副營長,經過3500公里的長途跋涉,終于回到了親人的懷抱。

    劉堃然,1914年出生,1938年日軍佔領蒙陰後,他毅然決定報考黃埔軍校,並于1939年5月進入黃埔七分校16期就讀,1941年畢業後分至71軍87師260團。1944年,劉堃然的家人接到信件稱,劉堃然在戰鬥中負傷。但彼時蒙陰正處于淪陷區,家人未能前往,並自此失去聯繫。1988年,妻子從一位從臺灣回來的老兵處得知,劉營長已經去世。一年後,妻子抱憾而終,臨終前還叮囑子女:“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漫長的等待中,家人對劉堃然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劉家祖墳裏,一副空蕩蕩的棺材中。直到2015年雲南施甸縣公安局的一位民警在“重走遠徵路”時,發現了劉堃然所在第87師260團2營全體官兵為他所立的墓碑。碑文稱,為了偵察敵情,劉堃然主動請纓前往,遭敵人射擊犧牲。“吾輩後死者未有不為痛惜也,惟有精練部隊,堅守陣地,待命反攻,殲此頑寇,以盡職責。”

    經過多方協調,今年6月1日,劉堃然的女兒劉貞蘭、兒媳類淑英等人幾經奔波趕到了怒江邊上的墓地,並最終帶回了一捧用紅布包裹著的泥土。空置多年的棺材,終于等來了主人的英魂。(孔令晗)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38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