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聯賽制”考核,考出了什麼?

2017年08月08日 14:09:25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聯賽制”考核,考出了什麼?

    ——火箭軍某導彈旅創新考核模式推動實戰化訓練的調查與思考

    初夏時節,南國腹地。火箭軍某導彈旅一場場訓練考核梯次展開,或“地下龍宮”,或密林深處,“考為戰”驅動“練為戰”的演兵場面如火如荼。

    按説,大規模的訓練考核往往都在年底,為什麼這個導彈旅現在就揮舞起考核的“指揮棒”?

    面對記者的疑問,該旅旅長張鴻道出了一個新名詞——“聯賽制”。

    “所謂‘聯賽制’訓練考核,就是借鑒球類職業聯賽換算積分、成績累加、動態排名的原理模式,對訓練進行考評的一種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按訓練階段貫通全年,既有‘常規賽’‘季後賽’,還有‘總決賽’,但每次都是綜合考核,只是內容比重不同。”

    一場訓練考核“風”,從春刮到冬,效果究竟如何?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聯賽制”訓練考核在該旅實施兩年來,考核衡量實戰化訓練質效的尺規更加清晰,從營連官兵到旅領導,普遍對訓練考核的理解更加深刻,“考核就是打仗”的觀念越樹越牢。更令該旅官兵們引以為傲的是,“聯賽制”訓練考核主要做法,已被寫入正在編修試訓的火箭軍訓練大綱。

    衡量一支部隊戰鬥力水準,戰時靠打仗,和平時期離不開考評。放眼全軍,“訓練就是打仗”這一口號喊了多年,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用該旅領導的話説,不妨在考核上用點真功夫,以考之嚴推動訓之實,進而實現“戰鬥力動態檢驗”和“戰鬥力貢獻率”精準量化。這,也是他們推行“聯賽制”訓練考核的初衷。

    ●訓考分離:專職考官隊伍執考演兵場

    ●全面全程:訓練考核不再一考定乾坤

    ●問題倒逼:“要我訓”變為“我要訓”

    考場拿高分,戰場上就能打勝仗嗎

    “當了11年兵,頭一次遇到這樣考。”

    説起兩年前的那一幕,上士邵甲猛依然有點激動:2015年初,火箭軍某導彈旅推行“聯賽制”訓練考核,官兵們如往常一樣,信心滿滿準備“應戰”即將到來的專業理論考核。孰料,考核時發下的試卷竟是一張白紙:主考官、旅導彈專家趙心宏走進考場,用粉筆在黑板上現場書寫出一份“考卷”。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不少題目不但沒見過,還要求現場操作、故障處理……”結果,此次考試,許多過去屢拿高分的官兵跟邵甲猛一樣,都考砸了。

    一營二級軍士長龍永華説,過去專業理論考核,只需將專業題的題庫“復制”到腦子裏,考個高分不在話下。

    此時,“龍永華們”只看到了“聯賽制”訓練考核的“不同”,以為如此考只是一時“心血來潮”,還沒完全理解旅黨委的深意:考核高分不等于戰場高能,解決分值與能力不對等問題,必須從解決如何考開始做起。

    “‘高分低能’現象,在戰場上是要吃苦頭的。”對此,時任二營二連連長陳政感受頗深。

    那次,二營以專業訓練考核成績第一的身份,隨該旅首次千裏機動跨區參加“紅藍”對抗演練,陳政帶領先遣分隊率先進場。

    未承想,長途跋涉立足未穩的他們,接連遭到空中偵察等實戰“洗禮”,不少官兵自亂陣腳、失誤頻頻,導致首戰失利。

    “考核是訓練的‘度量衡’,更是訓練的‘風向標’”。旅政委戴偉德坦言,這次對抗演練栽了跟頭,表面上看是訓練出了問題,實質是考核出了問題。以往考核習慣于“單項課目反覆考、單個流程走到底”的自訓自考、自我評價模式,動態檢驗戰鬥力底數很難實現。

    創新訓練考核模式迫在眉睫,既有敗局牽引,更有現實考問。在該旅,作訓部門往往一手拿訓練計劃、一手拿考核計劃,某種意義上相當于自己“左手跟右手掰手腕”。

    考核,本就包含“為難”之意,以往考官與被考者,似乎都明白怎麼考更為合理,但總缺那個站出來做的人。推開“聯賽制”,他們採取的第一項舉措,就是抽組技術、訓練、紀檢骨幹等組成專業考官隊伍,並依托旅教導隊成立考核辦,專職負責訓練考核,徹底實現訓考分離。

    2015年第二季度考核前,該旅訓考辦借鑒高考封閉集中出題的模式,組織專家和考核骨幹,考核前在教導隊封閉一周設置考題。旅參謀長王志彬説,套路一變,當時部隊一下就緊張起來了。

    考瞄準數據判讀,釋放放射源幹擾瞄準儀,逼著號手分析排故;考筒態垂直測試,感測器被事先調撥,逼著指揮員應急應變……

    專職考官在考場上頻頻“唱黑臉”,使得訓練考核的“意料之外”越來越多,“意料之中”越來越少,倒逼著官兵們真正設身戰場思考問題,對表實戰改進訓練。

    標準標準,缺了不行,粗了沒用

    一次,該旅組織裝備排故考核。一道“某特種車底盤有多少個需要保養的黃油嘴”考題,難倒了某營營長及全營官兵。

    平常保養時做到位就行了,具體數字、名字沒有必要説清楚,是不是考核組故意刁難?當時,有的官兵不服氣。

    199個“黃油嘴”一一找到,官兵們對如此考核的真正用意也逐漸明白:考得細才能摸得準、練得實,人員裝備的戰鬥力真實狀態,才能在動態檢驗中見底。事後他們將“黃油嘴”一一編上文字配上圖,再貼上標記,在全旅推廣。

    以“黃油嘴事件”為契機,該旅把航太品質認證標準體係引入裝備維修領域,引發了一場裝備保養“革命”——變日常維護為“深度”保養,將導彈發射排故的關口前移,成為火箭軍首個將裝備保養納入訓練考核范疇的作戰旅。

    該旅領導介紹,以某型發射車保養為例,日常保養規定只有95個狀態檢查項目,如今以實戰標準實行的深度保養,則拓展到148項內容,並全部納入“聯賽制”訓練考核范疇。

    隨著實踐深入,其效益日漸顯現:連續3年,盡管實戰化訓練強度加大、裝備使用年限增加,但整個旅裝備故障率不升反降,戰鬥力建設不斷上升。

    “標準標準,缺了不行,粗了沒用。”旅長張鴻介紹,為使考核的尺規刻度愈加清晰,“聯賽制”訓練考核突出動態考、全面考、全程考,突出考核心崗位、核心團隊、核心能力,以訓練大綱和旅擔負職能使命為準繩,精準細化出29項專項、13項綜合性考核指標,形成橫向涵蓋所有訓練內容、縱向囊括全部考核事項的考核“圖譜”。

    標準越清晰,導向越明顯。記者翻看《“聯賽制”訓練考核實施方案》發現,從年初到歲末,部隊整體區分為全員全訓、作戰值班、調整補差三種狀態,將專業理論、實裝操作、分析排故、維護保養和應急快反演練作為核心能力貫穿全年進行訓練考核,克服了以往“一考了之、考後忘前”等現象,實現了“每月都在考、每季都在評”,使訓練“冬眠期”“預備期”成為歷史。

    “其實,這些考核標準就是打仗能力的量化標準,能不能打仗,用這個刻度來衡量更科學。”旅考核辦主任陳政説,關鍵時候讓誰衝在前,不看決心書,考核説了算。

    今年初,該旅揭曉擔負某重大任務的值班營,不是參加實彈發射載譽歸來的六營,也不是基層建設多年先進的一營,而是五營。

    記者在去年“聯賽制”考核積分綜合排行榜上看到,五營排名第一。

    官兵們也服氣,選上的有衛冕壓力,落選的有追趕動力。

    尺子量到每個人,每人心中有一把尺

    螢幕上紅色警報加速閃爍,對講機密碼通話越發急促。

    “作為二級發射營長,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大了!”去年6月,一次全流程戰鬥發射演練考核,二營營長李德先,險些折戟。

    考核組依托指揮對抗訓練係統,向二營接連導調兩個特情後,數字化訓練係統又出現一個“火上澆油”的真特情,逼著大家使出渾身解數。

    “考核這把尺子的刻度越細,我們的壓力就越大,戰鬥力水準檢驗就越真實。”李德先坦言,發射營作為火箭軍最基本的戰鬥發射單元,以營長為首的核心團隊成員是“聯賽制”訓練考核的重中之重,如今考核手段的信息化,又加劇了實戰化考核的這種“殘酷性”。

    “尺子量到每個人,每人心中有一把尺。”一連連長粟剛説,在量與被量之間,每個號位、每個號手隨時都面臨著實戰化檢驗,這種考核層層傳導帶來的緊迫感,是前所未有的。

    發射車指揮長陳棉棚、駕駛員周德祥,是一對有20多年兵齡的老搭檔,達到“聯賽制”訓練考核規定的戰標,自然不是什麼難事。但他們生怕考核中拖團隊的後腿,在訓練中相互配合自我加壓,連續3次突破原有戰標中時間、距離規定,將手中武器練到了極致才算“合格”。

    2015年開始,“聯賽制”訓練考核將以往“專屬”軍事幹部的“兩長一手”等級評定,進行了“顛覆式”的改革:打破身份限制,全員競爭上崗。

    一營營長趙鋒介紹,改革的靶向很明顯:有人進入“兩長一手”序列後,感覺自己進了“保險箱”。去年,該旅88名官兵競爭31個指揮崗位,五營助理工程師劉智光、四營八連指導員容科新等一批非指揮專業人員成功競崗,軍事幹部的危機感不由言説。

    “聯賽制”訓練考核之下,訓好訓壞不一樣了,這樣的體會,上士鮑桂根尤為強烈。一次作戰演練,鮑桂根被判定“陣亡”。他所擔負的某重要崗位,屬于戰鬥發射的“頭道崗”,由于裝備特殊,平時實裝訓練機會少,加上他組訓任教能力欠缺,沒有培養出備份號手,最後發射單元被迫請了“外援”才完成作戰演練。

    “聯賽制”訓練考核將號手組訓任教能力納入重點考評後,鮑桂根痛定思痛,逼著自己獨立組訓任教。如今他培養的兩名備份號手,已經能夠實裝進行獨立操作。

    考評改革一小步,跨向戰場一大步。“聯賽制”訓練考核實施以來,該旅整體作戰能力穩步躍升。2015年,火箭軍獨立發射能力考評,該旅創下“武器列裝最晚、考評成績最高”的成績。去年,在火箭軍實戰化訓練動員部署會上,“聯賽制”訓練考核牽引推動實戰化訓練的經驗做法被上級推廣。(王衛東、劉瀏)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6748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