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從歷史觀安全觀科技觀看軍民融合國家戰略

2017年08月26日 12:20:01 來源: 解放軍報

    在軍民融合發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時期,社會大眾認知理解還存在誤區,軍民融合概念一定程度上存在泛化、虛化、功利化的傾向。從歷史觀、安全觀、科技觀著眼,有利于科學理解和把握這一國家戰略。

    軍民融合的歷史觀: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從此消彼長到同步提升。從經濟學原理看,在技術條件和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多生産一些“大炮”(國防建設)就意味著放棄一些“黃油”(經濟建設),反之亦然。我國近幾十年來發展,從以軍為主到軍民兩用,從軍轉民再到寓軍于民,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之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確是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認清歷史才能把握現階段軍民融合的重點,明確方向才能將國防建設更深的植根于經濟建設的大基礎,逐步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係和能力。

    軍民融合的安全觀: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為大國防大防務提供堅實支撐。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本質問題是安全與發展的問題。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國家戰略,必須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著眼于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係的要求,在軍民融合的重點領域積聚各方資源,集中發力、有效發力,以點帶面、以面帶動全局,才能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才能築牢國家總體安全的物質技術基礎。站在國家總體安全的高度審視,就不會擔心局部利益受損,就能心甘情願做好“地平線以下的工作”,自覺擔負起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的重任,下大力拆除各種有形無形的“體制高墻”,清除各種院內院外的“政策圍欄”。

    軍民融合的科技觀: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和生産力。科技興軍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和突破口。習總書記強調:“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産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世界范圍內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變革深入推進,覆蓋了戰爭和軍隊建設全部領域,直接影響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關乎戰略主動權。用科技觀的視角看待軍民融合,緊迫感就會陡然而生,怎樣加快構建問題牽引型的軍民協同創新體係?如何加強新興領域的創新資源布局?為什麼要充分發揮軍工優勢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就當前而言,引導“民參軍”的重點工作,一個正確選項是吸納創新性技術參軍;而聚焦深海探測、空間開發等國家戰略領域,發揮好軍工行業在這些領域的獨特技術優勢和發展基礎,則顯得更為重要和關鍵。(中船重工軍民融合與國防動員發展研究中心 劉海林)

【糾錯】 [責任編輯: 王楠楠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689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