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探秘希特勒叫停進攻敦刻爾克之謎

2017年09月01日 19:03:33 來源: 參考消息網

    原題:被英軍不成功的反擊嚇破膽:探秘希特勒叫停進攻敦刻爾克之謎

    隨著克裏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戰爭巨制《敦刻爾克》即將在9月1日在國內上映,國內媒體和軍迷對這場發生在77年前的傳奇戰役的討論熱情也被再次點燃。除關注英國海軍英勇救援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數十萬官兵的行動外,也有不少評論指向了一個至今在世人心中存疑的“謎團”——希特勒為何會在即將圍殲逃離至敦刻爾克港的數十萬英法軍之際,突然下令暫緩進攻?眾所周知,正是這次謎一般的“叫停”,為英軍作出決策並實施救援行動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時間,最終保存了英軍賴以抵禦德軍進攻的最後力量。筆者特意留心了近期對此問題的各種解釋,並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

    對希特勒突然叫停進攻的解釋,筆者注意到三種觀點。第一種是一個偏向于“陰謀論”的觀點,認為希特勒是為了故意留給敦刻爾克的英軍一條生路,為其與英國媾和換取更優越的條件。此前二戰史學界已經廣泛批駁過這一觀點,在此不贅述。筆者僅舉出事實做一個小小的駁斥。如果希特勒確實有心把英軍放走,為何不通過外交渠道直接向英國政府傳話,而採取這種高度模糊的行動呢?同時,德軍在短期暫停後,對滯留在敦刻爾克的英軍部隊又開展了持續的進攻和轟炸,如若真打算向英軍“網開一面”,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第二種解釋參考了德軍一些高級將領的觀點,認為在德軍進抵敦刻爾克之前,德軍已連續作戰兩周而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德國裝甲部隊也遠超過步兵和補給部隊,戰鬥能力下降。而敦刻爾克地區布滿沼澤和溝渠的地形也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同時英法軍的頑抗會導致德軍裝甲部隊損失過大。基于保存實力考慮,希特勒下令德軍暫停前進。

    這種解釋自然比前一種“陰謀論”看起來説的通,但筆者也發現了一些漏洞。首先,德軍裝甲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般孱弱。在德軍裝甲部隊的裝備並未有顯著提升的1年以後,德軍在蘇聯戰場實施了進攻縱深和時間遠超法國戰役的作戰行動,盡管德軍深受疲勞與補給不足之苦,卻並沒有因此出現損失過大的情況,希特勒也並未叫停作戰。其次,關于擔心地形不利的問題,在此前,希特勒力排眾議決定在地形比敦刻爾克糟得多的阿登地區使用裝甲兵,足見他對地形不曾有過多憂慮。至于英法軍的“頑抗”,我們試想,數十萬補給無著,士氣低落,甚至建制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混亂的軍隊,如果下決心“頑抗”而不是撤退,能對德軍造成致命的傷害麼?

    事實上,此後不久,隆美爾率領德軍裝甲部隊進攻試圖據守瑟堡的法軍部隊,即在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迫降了法軍。筆者相信,如果德軍抓緊時間全力進攻敦刻爾克,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景。此外,希特勒叫停德軍對敦刻爾克的進攻只持續了數天的時間,隨即恢復了進攻。這幾天的時間遠不足以補充德軍此前的損失,德軍的恢復進攻也説明“地形不利”之説缺乏依據。

    第三種解釋則是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觀點為依據。這一觀點認為是英國海空軍的力量優勢和英勇作戰,最終挽救了敦刻爾克的被圍部隊。筆者認為這一説法有一定道理,將在後文詳述。

    看了這麼多紛繁的觀點,筆者也不禁對探尋希特勒叫停進攻的原因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正巧,前不久筆者剛剛讀完一批德國學界近年來出版的研究法國戰役的著作,嘗試結合上述著作的觀點,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認識視角。

    讓我們把視線移到1940年5月16日。5月13日,古德裏安指揮的德軍第19摩托化軍成功強渡默茲河後,連續三天快速進攻,至5月16日,已經抵達阿登地區的西部邊緣,打破了法軍所有封閉德軍突破口的企圖。從這一天開始,德軍各部隊就開始了“甩開膀子”“向海跑”,力圖將部署在低地國家和法國北部地區的英法軍一網打盡。

    正在德軍各級指揮官們一路高歌猛進,甚至連此前對德軍的快速進攻持消極態度的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都開始躍躍欲試的時候,原本“蠻勇”的希特勒卻變得謹慎和遲疑起來。古德裏安在他的戰爭回憶錄《閃擊英雄》中聲稱,“我怎麼也想不到批準了勇敢激進的“曼施泰因計劃”的希特勒,對我突破到底的主張從來沒有表示過反對的希特勒,大概是被自己之前的蠻勇嚇到了,居然下達了立刻停止前進的命令。”

    為何希特勒在圍殲英法聯軍的行動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突然下令暫緩進攻呢?戰後解密的德國國防軍陸軍A集團軍群的戰時日志給出了原因:“元首格外強調了我軍側翼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這不僅僅關係到我軍作戰行動,同時在政治和國民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這一側翼必須萬無一失。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地方出現任何閃失都會給敵軍部隊和敵方政治領導人創造時機。”

    德國著名軍事史學者卡爾-海因茨·弗裏澤爾認為,希特勒在這一緊要關頭突然表現出的謹慎,是由于他在德軍實現突破後,無時無刻不擔心呈疏開進攻隊形向西挺進的德軍的側翼,會受到實力依然強大的英法聯軍的包抄和反突擊。而這一認知,是來自在于德軍在1914年馬恩河會戰後期側翼受到協約國軍隊威脅最終失敗的經驗。希特勒對于重蹈一戰覆轍極為恐懼,因而把軍的側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國民心理”的高度。

    然而此時英法軍這邊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此時的法軍,從最高指揮層到基層部隊均已亂作一團,總司令剛剛換將,前線各部隊忙于從德軍進攻的矛頭前撤退。僅有的一些富有進取心的將領,如當時指揮法軍一支裝甲部隊的戴高樂,試圖向德軍發動反擊,卻因為進攻組織的太差,各部隊嚴重缺乏協同而自行瓦解。由此可見法軍在此時根本沒有威脅德軍側翼的能力。

    因此,希特勒在總部和前線一眾將領的力勸下,勉強同意德軍在暫停2天後的5月18日恢復進攻。

    然而,比法國盟友稍微鎮定些的英軍卻不甘于就此失敗。在德軍恢復進攻後的5月19日,英國遠徵軍開始籌劃向德軍側翼的阿拉斯方向發動反擊,並且試圖協同友鄰的法軍一道參與進攻。隨即英軍在5月21日向挺進至阿拉斯地區的德軍第7裝甲師(當時該師師長就是日後著名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發動進攻。起初,德軍被英軍的反擊所震驚,一度損失了一些兵力。然而,英軍發動進攻不久,即因不熟悉地形,兵種協同太差,通訊保障不利等原因,在進攻中陷入混亂。此後不久,英軍的裝甲攻勢又一頭栽到德軍的預設炮兵陣地內,英軍的攻勢遂告終結。

    雖然英軍的反擊很不成功,但德軍內部卻被英軍的行動嚇得不輕,如克魯格,克萊斯特等高級將領紛紛下令暫緩進攻,調整側翼。而此前就對快速進攻非常遲疑的希特勒,更是抓住了自證觀點的“救命稻草”,經過一番猶豫,于5月24日下達了那道著名的“敦刻爾克禁止前進命令”。

    值得注意的是,在希特勒第一次下令暫停的5月16日,以及英軍反擊失敗後的5月22日,英法軍都尚未撤離至敦刻爾克港。如果沒有希特勒兩次叫停命令的延宕,德軍裝甲部隊極有可能搶在英法軍之前佔領敦刻爾克港。倘若如此,傳奇的“敦刻爾克撤退”的前提將不復存在。

    同時,除因擔心側翼安全並被英軍反擊嚇破膽外,希特勒下令暫緩(而不是終止)進攻敦刻爾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他對于英國海空軍的力量,以及港口的作用,做了過低的估計。前文曾經提到,英國海空軍的力量優勢和英勇作戰最終挽救了敦刻爾克。而英國海空軍之所以能發揮其作戰力量,與希特勒對英國海空軍的能力認識不足有密切關係。希特勒原本認為,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部隊早已如甕中之鱉,延誤幾日進攻也無法逃跑。不料在英國空軍的掩護和海軍的努力上,不到10天,被合圍的30余萬軍隊即“揚長而去”。

    在講完了希特勒叫停進攻敦刻爾克的原因後,筆者還想對希特勒的行為背後的思想根源做一個總結。無論囿于一戰經驗,擔心側翼威脅而被英軍嚇破膽,還是對英國海空軍的強大戰力做了過低的估計,究其根源,都反映了希特勒對于現代戰爭的戰略和戰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誠如目前德國史學界較新的觀點,希特勒對于戰略和戰役計劃的選擇,往往基于他對戰術角度的癡迷,對一戰西線經驗的盲目推廣,以及對個人意志過分的迷戀。由于缺乏對于現代戰爭形態的認知,希特勒會在德軍高歌猛進時擔心側翼不穩,會在英國艦隊駛臨港口時依然認為英軍無法走脫。而這一被德軍在法國的勝利所掩蓋的缺陷,卻在此後德軍與蘇軍和盟軍的世界戰爭中不斷顯露出惡果,最終吞噬了納粹德國稱霸世界的幻夢。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9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