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九一八”事變86周年:走近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

2017年09月18日 19:48:22 來源: 中國國防報

    民間收藏,守護全民抗戰的集體記憶

    ——關于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群體的調查報告

    民間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一個默默無聞的特殊群體,他們醉心於日本侵華罪證的收藏、保護、展示,有時為了搜集一件中意的藏品,不辭辛苦往返村野人家、接洽古玩商販,即使如此,他們也矢志不渝、追念抗戰,用藏品佐證歷史事實、詮釋抗戰精神。猶如浩瀚星空中點點繁星,喚起民族覺醒、點亮民族希望、鑄就民族之魂、凝聚民族力量。在紀念“九一八”事變86周年之際,筆者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熱衷收藏背後的故事,體會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

    抗戰收藏,民間力量不容忽視

    9月以來,江蘇省沛縣張寨鎮陳油坊村村民王成啟,一有空就來到自己的“紅色收藏博物館”裏忙活,以便趕在9月18日參觀高峰期之前,把反映抗戰期間日本侵華罪證的藏品整理好。

    王成啟是沛縣小有名氣的“紅色收藏家”,雖然只有50歲,但已經鐘情“紅色收藏”35年,擁有各類紅色題材展品近5萬件。“我搞收藏,除了個人愛好,更覺得這是一名公民的社會責任。希望通過藏品展示,與大家一起分享收藏體會、接受國防教育、深化歷史記憶、感悟幸福生活。”王成啟説。

    山西省左權縣遼陽鎮西關村退休幹部、轉業軍人王艾甫老人,數十年如一日收集抗戰文物,雖然年近古稀,但依然為烈士尋親、建館策展、義務開展國防教育而奔忙。

    2006年,王艾甫借用村裏一個明清風格的古建築院落,利用3年時間自籌10余萬元建起“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陳展的抗戰藏品,涵蓋了抗戰時期的實物陳列、史實記載、收據通告和重要文獻等史料。開館以來遊人絡繹不絕,累計接待參觀學習者40余萬人次。

    四川省宜賓市的樊建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付永貴、遼寧省瀋陽市的詹洪閣、河南省農民任殿爵……“抗戰收藏家”數不勝數。

    “抗戰文物收藏”甚至輻射到海外。鄭州青年張鏞在日本留學期間,搜集了大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時期的圖片、資料、刊物並將它們帶回國內。美籍華裔歷史學教授吳天威,在美國洛杉磯倡議創辦日軍侵華浩劫紀念館,展出日軍侵華罪證,揭露日本侵華罪行。

    民間抗戰收藏,已經成為國家館藏的重要來源補充。“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的抗戰類博物館。館長范麗紅介紹,現在館藏1萬件文物當中,有近40%源自民間文物收藏者的無私奉獻和捐獻。

    民間抗戰收藏愛好者默默耕耘、傾情奉獻,一件件藏品見證了純樸真摯的家國情懷,述説著波瀾壯闊的抗戰史實。

    執著收藏,背後幾多難題

    “紅色收藏家們開展館、上新聞、做報告,表面很光鮮,但背後的辛酸是大多數人無法體會的。”河南省洛寧縣文化局局長張正學説。

    誠如所言,每一件收藏品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0年,王成啟在上海看到一份抗戰文獻材料,對方要價1.85萬元,他多處湊集,終于如願。“有時為了一件藏品,經常茶不思飯不想。”王成啟説。幾十年下來,王成啟花在收藏上的錢無法計算。為了存放藏品,他還“徵用”了女兒家三間房屋。

    與王成啟相比,王艾甫對抗戰收藏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他省吃儉用、戒了煙酒,每月微薄的工資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其余幾乎全都用在了收藏上。生活的艱辛沒能阻止收藏的腳步。多年來,他足跡遍及10多個省市、千余個村莊,藏品13個係列數千件。

    除了付出精力、物力、財力,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還會遭遇親人的不滿、社會的誤解。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市民付永貴家裏,戰爭中留存下來的戰靴、戰刀、防毒面具等擺滿了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別人都忌諱、他卻當寶貝。由于受不了付永貴的“折騰”,妻子也離他而去。

    即使如此,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依然傾情無悔,搞收藏、辦展覽,挖史料、出文集,用執著、熱情和堅持,抵消心中的委屈、贏得社會的尊重。

    值得關注的是,抗戰文物民間收藏也存在一些隱憂。“民間收藏往往地處偏僻、分布散亂,面臨著展示場地受限、運營經費不足、藏品良莠不齊、管護技術落後等突出問題。”徐州市淮塔管理局文保編研處汪志鵬説。他們在搶救性發掘民間史料過程中,親眼目睹有的藏品由于條件有限、管理不善,出現紙質破損、鐵質生銹、木質朽爛、絲質霉變的現象。

    保障服務,亟待各方支援

    “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奉獻的是自己、展示的是歷史、服務的是大眾、受益的是社會。他們的藏品對考證歷史史實、廓清歷史認識發揮著彌足珍貴的‘補盲’效應,理應引起社會關注、得到社會支援。”徐州軍分區司令員房益旺建議,應由政府宣傳、民政、文物管理等單位和部門牽頭,開展藏品普查,組織登記統計、級別鑒定,推動藏品保護。

    回憶歷史不是為了強調傷痛、增加仇恨,而是為了昭示未來、激發鬥志。著名收藏家樊建川認為,民間抗戰文物收藏根本目的是反映歷史、佐證歷史,引領人民群眾傳承歷史、昭示未來,那些帶有火藥味的煽動民族仇恨的語言和文字只會增加裂痕。

    “民間抗戰文物收藏的歷史定位、政治意涵、精神指引、宣傳導向是什麼?藏品如何梳理歸類、怎樣管理展示?需要政府機構、歷史學家和社會團體的引導、扶持和規范,應突出做好民間收藏的把關定向工作,使其回歸本真。”徐州空軍勤務學院社科部教授李光明説。

    2016年9月29日,第三屆中國·徐州文博會“秀美新沂·首屆紅色文化收藏展”開幕。活動為民間收藏搭建了公開展示、交流互動的平臺,得到各類收藏協會、眾多紅色收藏愛好者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成為政府支援民間“紅色收藏”的行動樣本。

    李教授認為,可採取“館中館”的模式,在專業展館中開辟民間收藏展區,既放大社會效應,又促進藏品交流,還使藏品得到更好、更專業的保護。

    他還指出,應加大民間收藏精準服務力度,將民間收藏納入農村文化、特色小鎮、民俗傳承等建設管理范疇,開展項目評估,加大資金扶持,改善收藏設施,優化館藏條件,創新管理手段。開展典型宣傳,樹立鮮明導向,贏得社會尊重,激發收藏熱情,推動民間收藏良性、持久發展。(吳繼龍 劉家寧 中國國防報特約通訊員 王少亭)

    收藏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

    ■張洪燦

    猶記當年“九一八”,風雨飄搖國遭難。抗戰的硝煙早已遠去,但慘痛的記憶卻永遠令人警醒:邦境不安,忘戰必危。

    曾經,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舍生忘死、堅貞不屈,用血肉之軀挺起民族的脊梁;如今,一群滿懷家國情懷的民眾輾轉奔波、傾心傾力收藏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防教育,為民眾敲響盛世警鐘。

    抗戰文物蘊含時代烙印,鐫刻著歷史記憶。民間抗戰文物收藏愛好者群體用平凡而偉大的行為,堅守精神家園,詮釋紅色信仰,激發前行力量。收藏是為了更好牢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激發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自立自強,這本身就是民族層面的國防教育,離不開你、我、他的共同參與,更需要每個人的積極響應。

    60歲的南京市民陳西民搜藏文物已有20余年,生活並不富裕的他卻為收藏文物拿出所有的積蓄;石家莊一名叫姬博元的90後收藏愛好者,11年收藏了2000余件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物證,件件物品都是日本侵華的有力罪證。他們原本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活得安寧淡然,但他們肩負著民族的責任與擔當,歷盡千辛萬苦,甚至不惜變賣家産,散盡家財,從事收藏抗戰文物,就為了憑己之力在國防教育事業添上一磚一瓦。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地認識和平的寶貴。”這些民間收藏人士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們打撈起一段民族記憶,用一個個飽含血淚的事實,告訴人們日本侵略者對我們這個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著每個人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警醒著每個人只有具備遏制戰爭的能力才能擁有和平。

    習主席強調,要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使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防教育改革”作出部署,五中全會又突出強調“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抗戰文物始終是國家和人民重要留存物件,而民間抗戰文物收藏也是對國家館藏的有益補充。

    歷史是最好的國防教育教科書,尤其是那段承載民族記憶的屈辱史、血淚史更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國防教育教材。這些活躍在民間的收藏人士收藏的抗戰文物是我們國防教育的一筆寶貴財富,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當前,民間收藏雖很活躍,但也應當看到他們由于財力、精力局限,還處于單打獨鬥、遊擊運動的階段,而且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收藏家出于利益驅動更多地考慮經濟支出;有的收藏家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甚至帶有娛樂化行為。這些都違背了收藏者讓民間收藏助力國防教育的初衷,對國防教育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此,需要從國家層面加強教育引導,把這些民間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對官方國防教育渠道的有益補充,讓歷史的“像素”更加清晰,讓民族的“警鐘”永遠長鳴。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06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