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三問軍代表如何精準發力把好品質關

2017年09月22日 17:34:32 來源: 解放軍報

    合同是簽訂了,可履行過程中企業“虎頭蛇尾”該咋辦?

    監督合同履行關注局部更要重視全程

    一次尷尬的經歷讓軍代室高級工程師秦隨江記憶深刻。

    去年5月,某型裝載機已經完成了最後的作業試驗,就在即將交付部隊的關鍵節點,一個“不起眼”的結構件因焊接品質不過關出現了裂紋。如果結構件的配套廠家能及時生産及更換,還趕得上裝備交付部隊的時間節點。可配套企業卻以批量小、再次安排生産成本高為由,對軍代室的産品更換要求一拖再拖,眼看將影響到裝備交付進度。

    軍代室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找到可替代的生産廠家。事後,大家一致反思,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配套企業,又無法像大型軍工企業那樣通過集團公司來溝通協調,影響到部隊列裝可咋辦?

    “現在不少民營企業進入我們工程裝備生産領域,雖然提高了軍民融合的深度,但有的民營企業精品意識不強,在品質問題上算小賬、打折扣。所以,我們質量監督的思路不能僅僅對裝備進行把關,更應把監督的范圍拓展為對合同履行的全要素監督。”軍代室總代表王慶化説。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軍企之間合作關係逐步向合同關係轉變。去年6月,軍代室果斷啟動了裝備採購合同履行績效評價。他們把合同履行分出了品質、進度、費用、售後服務等4個要點,年底根據企業生産任務的完成情況,組織軍代室骨幹對這4個項目進行量化打分,並將打分結果直接反映到下一年的合同評審當中。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引入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在區域內尋求配套産品的替代企業,按照企業生産能力,建立供應商目錄,為裝備生産選好了“備胎”。

    在新舉措的實施帶動下,不少企業的合同履行能力明顯提高。前不久,上級下達了某型工程機械的緊急生産任務,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裝備生産,承制單位通過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和合理的生産計劃,提前完成了任務。

    裝備是交付了,可到了部隊卻成了不中用的“花瓶”該咋辦?

    裝備驗收既要符合標準更要貼近實戰

    盛夏時節,西北邊陲演訓場,激戰正酣。工兵分隊猶如一把尖刀,為後續的突擊分隊協同攻擊開辟通道。突然,在破障車完成雷區清障任務後,推土機卻冒起濃濃黑煙,推進速度大幅降低,結果影響到了部隊行進速度。

    “敗走麥城”後,企業技術人員和軍代表對這臺推土機進行了全方位“體檢”。他們發現因推土機空氣濾芯安裝不到位,導致發動機氣缸早期磨損嚴重,就出現了演習場上這一幕。

    演習總結會上,負責生産發動機的民營企業推諉責任,“空氣濾芯本就是易損件,安裝不到位是因為部隊在更換時操作不當,發動機的損壞是部隊的責任。”

    “按照實戰標準,你們的設計就是有缺陷。”負責該項目的高級工程師楊海山斬釘截鐵地説,西北地區風沙大,空氣濾芯只隨車配備一個,裝備保障能力怎麼能提高?空氣濾芯安裝的連接處沒有卡槽,更換時是否安裝到位,官兵怎麼判定?

    隨後,發動機生産企業對空氣濾芯的連接部進行了重新設計,不僅對在産發動機進行了結構改進,還組織技術人員到部隊進行現場培訓,所有裝備實現了更新換代。這一小小的改進,每年為部隊節省了近100萬元的維修經費。

    事情雖小,卻引發了軍代表的思考,在一次業務工作研討會上,他們形成了“按實戰標準考核裝備品質,對重要技術指標進行嚴格考核”的工作思路。記者採訪期間,恰逢軍代室對一批裝備進行復雜路段測試試驗,由于城市化發展迅速,凹凸不平的復雜路段成了“稀罕地”。最後,軍地雙方硬是在數百公里外的偏僻鄉村找到了一條符合要求的路段。軍代表張賽説:“按實戰標準開展監督驗收工作,雖然過程繁瑣復雜了一些,但裝備品質得到了可靠保障。”

    “説一千道一萬,作為軍代表,就是為部隊提供好用、實用、耐用的工程裝備。這是軍代表的職責所在!”王慶化如是説。

    企業是入圍了,可部隊與企業之間的資訊壁壘沒打破該咋辦?

    搭建橋梁要疏通信道更要拓寬頻道

    “按照最新的武器品質管理體系要求,我們研制單位必須制定産品的標準化文件……”在民營企業品質管理經驗交流會上,某公司分管品質的總監李小麗講述了軍用標準與國家標準的區別。“軍用標準比國家標準更為嚴格。大家都是民營企業中的佼佼者,更要把軍標貫徹到企業的品質管理中,這樣才能為以後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李小麗對此感觸頗深。前些年,該公司剛剛入圍裝備科研生産時,為了使自身的産品實現從民用標準向軍用標準的升級,硬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投入了近300萬元,從硬體到軟件,對企業的品質管理體系進行整體重塑。

    民營企業受市場機制和自身發展模式掣肘,品質管理體系建設與軍品品質要求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在磨合期內,如果軍代室一味地檢查、督促、整改,不僅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更會影響到軍企之間的關係。為此,軍代室搭建了“互聯互通”的交流幫扶平臺,邀請軍內專家為民營企業進行授課輔導、答疑解惑,大幅降低了部隊與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縮短了部隊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期。

    去年3月,某民營企業以優異的産品性能和合理的産品價格,中標了某型氣動植樁機項目。可就在企業準備投産的時候,負責該項目的秦隨江發現其産品某零部件的公差定義不夠準確,可能會影響到産品品質。隨即,他與軍代表楊佳鑫組織企業的技術人員對産品的所有技術文件連夜進行審查,發現並糾正了檢驗項目分組不正確、《使用維護説明書》格式不規范等10余項問題。

    “民營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了裝備的‘優生’,我們軍代表也要第一時間把雙方的橋梁搭建起來,及時彌補民營企業的短板弱項,為裝備的‘優生優育’打好基礎。”採訪最後,王慶化對記者説。(郭強、賈志欣、鄒維榮)

【糾錯】 [責任編輯: 韓松豫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710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