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國防動員:與時俱進,搭乘軍民融合的快車

2017年10月06日 09:40:47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搭乘軍民融合快車提升國防動員能力

    不動員,無以勝。國防動員是把國防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的戰略工程,是軍民融合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橋梁。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不僅為國防動員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國防動員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有戰爭以來,就有戰爭動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戰爭這一“國之大事”,真正是國家化、民族化和全民化的大事。正如民國時期的軍事學者楊傑所説:“現代戰爭是整個國家民族所有一切力量的總決賽:有一分力量,就拿出一分;有十分力量,就拿出十分,絕不留一點剩余。”

    維護和平,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是一種威懾力;贏得戰爭,高效的國防動員實力是一種戰鬥力。“戰爭太殘酷了,不能僅僅留給將軍去幹了。”沒有民心民意的支援,沒有綜合國力的支撐,單憑一支常備軍,不可能在這場“總決賽”中贏得勝利,也不可能護佑一個民族遠離戰爭的陰霾。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面對埃、敘軍隊的突然襲擊,8個小時內就動員30萬後備兵員,短短3天之內就奪取了戰略主動權。其動員速度之快、品質之高,遠非對手所能匹敵。相反,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佔盡先機卻輸掉戰爭,原因就在于武器裝備依賴進口,本土企業生産與維修能力嚴重不足,現役部隊幾乎是孤軍作戰。國防動員能力的落後,成為導致戰爭失利的致命短板。

    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出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並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加以推進,為推動國防動員事業指明瞭前進方向。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根據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成立軍委國防動員部,履行組織指導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職能,領導管理省軍區,這是從頂層上建立健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的戰略舉措。

    我國國防動員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其他國家無法復制的經驗。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係,是我黨我軍特有的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國防動員的根脈,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土壤裏;國防動員的偉力,來源于人民的偉大力量。上世紀60年代,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參觀中國的軍隊和民兵後,深有感觸地説,不能在中國大陸上同中國人作戰,因為這將遇到億萬軍民組成的戰爭史上縱深最大的防線,並會使進攻者大倒其霉。

    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小米飯的清香、小推車的力量、江西老表的鹽巴、沂蒙紅嫂的乳汁……尤其是隨著軍民融合的形式不斷豐富,范圍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升,國防動員的體制在進一步優化,機制在進一步理順,觀念在進一步更新,更加適應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

    毋庸諱言,我國的國防動員體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動員方式上,仍然較多保留了戰爭年代的組織體制和工作方法;在動員內容上,仍然偏重于機械化戰爭動員的人力、物力;在動員機制上,仍然存在“靠感情來維係、靠關係來協調、靠覺悟來推動”的慣性做法。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面對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戰爭形態的深刻改變、部隊編制體制的深刻調整,國防動員只有與時俱進,乘勢而上,搭乘軍民融合的快車,加快轉變動員模式,實現由軍隊主導的“戰爭動員”向政府主導的“國防動員”轉變,由數量規模動員向快速精確動員轉變,以人力、物力動員為重點向以科技、資訊動員為重點轉變,由“應戰型”動員向“應戰與應急相容型”動員轉變,由主要靠思想教育向主要靠法律法規動員轉變,努力在富國強軍的偉大進程中書寫新的榮光。(辛士紅)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9716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