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制腦作戰:未來戰爭競爭新模式

2017年10月17日 08:09:21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軍事對抗已從物理戰場拓展到認知戰場,從有形戰場擴展到無形戰場,“制腦權”的較量正向我們走來——制腦作戰:未來戰爭競爭新模式

    隨著腦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大腦為載體,以認知空間為作戰空間的新的戰爭形式在悄然打響。爭奪“制腦權”問題已成為世界各軍事強國相互競爭的新的戰略制高點問題。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揭示人類智能形成和運作機制,將對未來戰爭産生難以預見的影響。

    有效影響對手認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歷來是戰爭指導的最高境界

    在人類軍事史上,“不戰而屈人之兵”一直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所推崇。傳統的戰爭主要是在物理空間進行的,隨著人類對戰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科技水準的不斷進步,由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動構成的認知空間正成為戰爭新的作戰空間。

    認知空間逐步成為戰爭雙方爭奪的重要領域。認知空間是指人類認知活動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反映的是人的情感、意志、信仰和價值觀等內容的無形空間,存在于鬥爭參與者的思想中。國家認知空間分散存在于每個個體的主觀世界,由全社會無數個體的認知空間疊加而成。認知空間作戰的對象是人,戰場是整個人類社會。一方面,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認知空間的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另一方面,認知空間較量的武器是精神資訊,凡是精神資訊可以傳播到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戰場。控制認知空間就是以影響乃至主導社會大眾與國家精英的認知、情感、意識為指向,最終影響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意識形態、文化傳統、歷史信仰等,促使其放棄自己探索的理論認知、社會制度及發展道路,達成不戰而勝的戰略目標。2006年,美軍《聯合資訊作戰》將認知域、物理域、資訊域並列為資訊作戰的三重空間。

    心理作戰日趨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樣式。心理作戰實質上是以精神資訊為武器,在認知空間展開攻防對抗的資訊戰。對抗一方制造出心理戰殺傷的武器——精神資訊,並通過一定的載體或方式將精神資訊傳送出去,另一方的感官或意識接收到這一精神資訊,在其影響下産生心理改變。整個心理作戰過程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資訊生成、資訊傳送及資訊影響,而資訊影響則是最不受控的一環。因為資訊影響的對象是人,需要通過人自身意識發生作用。在傳統戰爭條件下,心理作戰資訊對人的影響大多是間接的、被動的、不可控的,其作戰效果就大打折扣,“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多是一種追求,心理作戰更多以武力戰“婢女”的身份出現。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心理作戰的認識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心理作戰作為一種戰略手段進入人們視野。腦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類在自我認識的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這勢必給未來心理作戰帶來新的契機。

    腦科學技術為影響對手認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提供了直接手段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多學科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的“腦計劃”的強力推動,圍繞大腦開展的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因此,腦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地位和應用價值日益凸顯。

    腦閱讀技術讓人腦思維意識直觀化。人類的大腦是由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組成。當神經元進行互動時會産生化學反應,它們會自然釋放一種可測量的電脈衝。現代腦成像技術為透過顱骨無創傷、可反覆、動態地閱讀人類的大腦活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通過讀取這些脈衝,就可以對大腦活動進行定量分析,最終實現解析和閱讀人腦思維活動的目的。澳大利亞發明的智能頭箍,能夠監測人腦內上百億神經元的電流傳輸狀況,幫助用戶認識到當前所處的心理狀態,包括注意力、集中力、投入度、興奮度和壓力程度等。

    腦刺激技術讓人腦特定功能增強化。多少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夢想能夠超越自身極限成為“超人”。隨著現代腦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不再局限于利用一些自然的方法來循序漸進式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腦刺激技術為人類提供了更加直接和快速的實現方法。研究發現,人類的認知能力同大腦特定腦區密切相關,對這些腦區施以特定的腦刺激技術,可幫助改善或增強大腦功能。在正常人身上實施無創腦刺激技術,可以顯著改善睡眠、增強注意力、記憶力、警覺力和決策力。

    腦控技術讓人機結合控制意念化。腦控技術是實現“意念控制”“人機合一”的新型腦科學技術。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在大腦産生動作意識之後和動作執行之前,其神經系統的電活動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腦機介面技術是當前腦控技術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技術之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者採用無創腦機介面技術讓普通人利用“意念”控制飛行器飛行。意念控制作戰的思想,一直沒有遊離出美國軍方的視野。從2004年開始,美國國防部就已投入巨資,在杜克大學的神經工程中心等全美6個實驗室中展開了“思維控制機器人”的相關研究。

    控腦技術讓人腦思維意識可控化。2012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的《神經科學:衝突與安全》報告認為,認知神經科學(含腦科學)具有武器化應用的潛力,可以研制出直接作用于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的新型武器。美國國防部《2013-2017年國防科技發展計劃》則提出,認知神經科學(含腦科學)的顛覆性應用前景是實施思維幹擾與控制的神經生物戰。盡管目前距離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尚早,但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美國《華盛頓郵報·軍事周刊》曾披露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過控腦武器。

    用好腦科學,把認知空間爭奪納入戰爭設計,才能真正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腦科學以及相關科學的快速發展和融合為認知空間作戰理論變革、武器裝備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為“制腦權”的爭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美軍已把腦科學技術列為未來“改變戰爭規則、創造戰爭規則”的顛覆性技術之一。

    “類腦”將智能作戰推向新階段。“類腦”主要是通過借鑒人腦運作機理及人類智能的研究,研發在資訊處理機制上類腦,認知行為和智能水準上類人的高智能機器人。其目標是使機器以類腦的方式實現人類具有的認知能力及其協同機制,最終達到或超越人類智能水準。“類腦”智能的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的軍事戰略行為。美國、德國、日本等軍事強國已經在研發類腦處理器、類腦計算晶片等方向取得了重大進展,逐步形成以加速發展智能化武器裝備為核心的競爭態勢。目前這類裝備已經從實驗室走上軍事應用,如防恐防暴機器人、應急救援機器人、偵察機器人、作戰機器人以及戰場運輸機器人等。

    “強腦”將潛能開發推向新階段。“強腦”主要是通過電、磁、超聲、鐳射等方式對大腦的特定區域實施刺激,促進和增強大腦的感知力、注意力、警覺力、記憶力和判斷力等,從而達到提升人腦機能,保持軍事活動高效的目的。認知域作戰通常表現為作戰人員特別是指揮人員的智慧、謀略、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博弈,體現為參戰官兵素質能力、戰鬥精神、作戰經驗、戰場態勢感知等方面的較量。作戰人員的這些素質和能力往往取決于人腦的機能。近年來,美軍開始關注如何增強士兵大腦機能,努力打造更加聰明、無畏的“超級士兵”。

    “腦控”將無人作戰推向新階段。“腦控”主要是借助腦機介面等技術實現人與機器的高效融合,實現人機合一,從係統層面提升武器裝備的戰鬥效能。新世紀以來,美軍就高度重視腦機介面技術的軍事應用,投入巨資研究武器與人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用人的意念遠端操控“機器戰士”,在復雜戰場環境中突破人類的生理極限,以降低戰爭傷亡率。未來戰場上,賦予武器裝備“隨心所動”的智能化操作,各種“代理戰士”“機器兵團”將有望成為無人作戰的新樣式、新角色。

    “控腦”將出奇制勝推向新階段。“控腦”主要是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直接對作戰對象的大腦活動進行幹擾甚至控制,在不知不覺或出其不意中達到“制腦”的目的。相比傳統的作戰武器,控腦武器可以直接幹擾或控制敵軍的大腦,造成其心理損傷、意識混亂甚至是幻覺,最終促使敵軍在不知不覺中,做出違背己方利益的行動,如放下武器、投降或自殺。控腦武器是實現從精神上控制敵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武器。目前,美軍正在研發基于大腦控制或幹擾的武器,如意識幹預武器、幻視武器、幻聽武器等。未來控腦武器會進一步朝著非致命性、精準化的方向發展。

    編後話:科幻與現實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今天,具有科幻色彩的腦科學技術,大多仍處于實驗室探索階段,但是未雨綢繆絕非杞人憂天。正如恩格斯説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甚至變革”。所以,勝利只向那些能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朱雪玲 曾華鋒)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21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