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不花錢養兵”的軍戶制緣何行不通

2017年10月23日 08:57:43 來源: 解放軍報

    在封建經濟已很發達的明朝搞這種兵農合一制,不僅是復古倒退,事實上也維持不久

    “不花錢養兵”的軍戶制緣何行不通

    在封建農耕經濟的基礎之上,從秦漢直至清代的各朝軍隊保有數一般都不能超過100萬(僅經濟繁榮的北宋略有過之),否則社會生産力就難以承受。明朝初期卻出現反常現象,軍人數量最高曾達316萬,這主要是由一種特殊的軍戶制造成的極端現象。

    創立明朝的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惟一出身赤貧的皇帝。他對結束元朝暴政和恢復國內經濟做出過貢獻,卻從小農封閉的觀念出發設想取消社會商品貿易,讓百姓自給自足,同朝廷只有貢賦關係,結果最終行不通。隨著社會生産力的進步,各行業的專業分工本應更加細致,軍隊也要更加職業化,朱元璋卻模倣上古和蒙古遊牧經濟下的軍制,主張軍民合一。

    在內地反元大起義時,朱元璋招集了大量貧民和流浪者,最多時聚兵上百萬。他派兵北伐將蒙元勢力驅逐到長城之外一統中原後,沒有按常例精兵反而繼續擴軍。朱元璋把天下之民分成軍戶、民戶兩類,軍戶是軍人及其家屬,種地織布自己養活自己,不必向國家交稅。民戶則負責向國家完糧納稅,用于供養政權。1368年明朝建立時人口估計不過約5000萬,兵額卻很快達到276萬,連同軍屬估計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後來還繼續增長。由于明初剛經過戰亂,邊疆荒地很多,朱元璋將全國軍隊分成各衛所,等于屯墾基地,讓軍人平時耕作、戰時打仗。

    朱元璋曾得意地標榜,他養兵超過歷朝,卻不用朝廷花錢。其實在封建經濟已很發達的明朝再搞這種兵農合一制,不僅是復古倒退,事實上也維持不久。軍戶因奉命自給自足,士兵及其家屬便終日忙于耕織,無暇訓練。到朱元璋的孫輩時統計,各衛所的兵額中只有五分之一能執勤從事軍務,五分之四用于勞作,才能勉強養活本所人員,如此算來全國平時可用之兵也不過60萬。出現緊急軍情時各衛所調動只擅長農耕的兵員充數,結果多屬戰鬥力極差的烏合之眾。如1449年明英宗遇蒙古瓦剌部進攻率軍親徵,在北京城北臨時拼湊了50萬軍隊,在土木堡只一戰就全部潰敗,連皇帝都當了俘虜。

    土木堡這次辱國失君的大敗後,明朝在北方完全以消極防禦為主,為此花費百年時間用磚石修築起堅固的長城(此前多用土壘)。各衛所此時卻難以維持,據16世紀初統計,全國實有兵額只剩98萬人。此前實行軍戶制時,軍官負責監管勞作,難免要佔用産品,士兵實際成了他們的農奴。加之衛所多處荒涼之地,于是軍戶紛紛逃亡,留下的人也難以調動徵戰。16世紀後倭寇不斷進犯沿海,朝廷一度無兵可抵擋,一支70多人的日本武士隊伍登陸後竟能竄犯千裏直達南京。戚繼光從浙江募來幾千士兵,組成一支能戰的“戚家軍”,才以機動作戰打敗了倭寇。

    逆歷史潮流的軍戶制在明朝中葉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各衛所和內地明軍又改行募兵制。朱元璋所規定的厚養皇族制度,加上皇子皇孫都姬妾成群大量生育,十二代後皇族發展到百萬人,朝廷財富多被其佔有。政府經費不夠,只好讓各地軍官自籌經費募兵,結果形成了兵為將有的局面,如明末的吳三桂、左良玉等人都成了控制私兵的軍閥。

    明朝財政緊張又實行募兵制的另一惡果,便是遇戰事時緊急招兵,戰事停止時又匆忙裁掉並不給安置費。如李自成、張獻忠都是陜北人,分別出身驛卒和捕快,都在被募當兵不久後被裁員且未發足餉,因心懷不滿率眾造反。從明初到明末,朱氏皇帝在兵制上實行了種種惡政,遇危機也不思變革,最終國破家亡,這也恰恰是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和僵化的一種反映。(徐焰)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24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