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如何爭奪未來海上作戰主動權

2017年10月24日 14:40:20 來源: 解放軍報

    閱讀提示

    ●進行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在制權爭奪上,要確立強烈的資訊優先意識、綜合制權意識和全程爭奪意識,每種制權都要使用聯合力量,每一種作戰力量都要準備用于奪取綜合制權。

    ●未來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必須集中優勢實施戰略主動作戰,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鬥。綜合我軍優長打,從戰術層到戰役戰略層,都致力于以非對稱戰法巧戰制敵、以謀制勝。

    ●實施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在戰略上,可以立足全局,對持久與速決進行科學運籌,但在戰役戰鬥上,必須把時間與速度放在成敗“決鬥”的高度去把握。

    未來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既是體係對抗,更是智慧較量。需要在如何獲得綜合制權,如何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如何獲得先手等方面加強研究。

    多維綜合制權主導戰場

    隨著多維戰場的發展和成熟,戰場控制權除陸、海、空、天等自然空間外,已經拓展到制網絡權、制電磁權、制心理權、制輿論權、制時間權等多種制權。但在體係對抗時代,從體係的融合,到各作戰單元功能的發揮,從時間空間的掌控與利用,到偵、控、打、評各要素的運作,都有賴于資訊係統的支援,這使得制資訊權成為戰場綜合控制權的核心,同時,單一制權已非常脆弱,綜合制權成為掌握戰場主動權的保證。

    制權的綜合性顯著增強。機械化戰爭時代,軍種作戰相對獨立,行動空間相對單一,往往是以單維制權的觀念看待和組織各領域制權的爭奪,以致出現制權順序上各軍種相互推諉的歷史現象。隨著作戰體係化特徵增強,各領域制權的獨立性降低,不同制權的相互依賴性、滲透性、連帶性、互補性和交互性增強。有的情況下,爭奪海上制權的重點可能在空中,取得空中制權的關鍵可能在太空,陸上行動自由權可能取決于空天威脅。特別是海上方向戰爭,倚陸向海、多維一體,一種作戰力量可能要參與多種制權任務,一種制權的爭奪,往往需要諸軍兵種聯合行動;一種聯合突擊行動,很難定位是為爭奪哪個領域的制權;一個領域的制權,很難固定在哪一種作戰力量上。這種空間聯繫的緊密性和力量使用效能的綜合性,使單一制權逐步向綜合制權發展。

    綜合制權全程爭奪。交戰空間越多,攻擊與反制手段可選擇的范圍就越大,戰場制權的穩定性就越差。一場海上交戰取得的制海權,可能因對方一次致命的空天打擊和陸基遠端打擊而中斷。其他領域制權亦有如此可能。這種可能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制權很可能也很容易敵我易手。

    由此可見,進行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要確立強烈的綜合制權意識和全程爭奪意識,每種制權都要使用聯合力量,每一種作戰力量都要準備用于奪取綜合制權。海上方向聯合作戰,制權著眼點不能僅盯在海上和海洋的空中,應特別注重陸、海、空、天統籌,關注大區域瀕海戰場,致力奪取戰場周邊大區域瀕海控制權,以大視野的制權掌控戰爭的主動。

    靈活自主作戰蘊含勝機

    海上方向戰場戰略回旋余地大,作戰方法的可選擇性強,制敵勝機將廣泛蘊含于靈活自主的非對稱作戰之中。

    遠中近聯動制勝。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拓展制敵范圍是爭取戰略主動的重要保證;我作戰手段的發展,為實施遠、中、近多區懾敵、阻敵、殲敵提供了可用的力量手段;敵作戰體係對天基和地面基地的依賴,以及遠端保障的弱穴,使我可能擁有遠中近相機制衡的機會;實施分區制敵,有利于發揮我多種手段的綜合作用。

    多樣式相機運用。前推戰略前沿、拓展戰場空間、應對復雜威脅、發揮新型作戰力量作用,必然要出現多種作戰樣式,使我有可能相機運用遠端綜合威懾、中遠距離聯合拒止、中遠端聯合火力打擊、海上聯合破襲、綜合立體封鎖、區域海空奪控等多種作戰樣式,還可能輔之乙太空、網絡和資訊攻擊。

    廣泛實施非對稱自主作戰。在戰役戰鬥上,作戰對象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強勢,只有以我之長擊敵之短才有勝機可言。即使我強敵弱,為了謀求更好的作戰效果,也需要科學設計和靈活運用作戰方法;運用新型作戰力量,在網絡、太空等新型領域作戰,依然需要實施非對稱自主作戰。非對稱自主作戰是營造有利態勢、創造有利戰機的根本選擇,以體係“長板”優勢制敵體係“短板”死穴,是戰法設計的主要著眼點。

    由此可見,未來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必須集中優勢實施戰略主動作戰,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鬥,充分發揮遠端作戰力量的作用,實施多區域耗敵制敵;堅持不與敵打堂堂之陣,始終針對敵作戰體係薄弱環節,充分發揮我之優勢,在作戰的全過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實施“圍剿”中的圍剿,巧妙進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不按敵人套路打,盯住敵人死穴打,綜合我軍優長打,從戰術層到戰役戰略層,都致力于以非對稱戰法巧戰制敵、以謀制勝。

    時間速度博弈決定勝敗

    在戰場上,時間的本質表現為速度。如果説,在戰略上,持久可以作為削弱和消耗敵人的有力武器,在戰役戰鬥上,則必須以比敵更快的速度釋放效能。

    時間極大增值。“兵貴神速”是古訓。在依靠體能和純粹機械能運動的時代,搶敵之先固然重要,但由于戰爭的節奏相對較慢,在快與慢之間總會有一定的回旋余地。進入資訊時代,作戰行動節奏進入“秒殺”級,時間上的回旋余地向“零”趨近。統計美軍“資訊獲取—傳輸—處理—下達指令—完成火力攻擊”所用時間,可以清楚看出戰爭節奏的驚人變化:海灣戰爭(1991.01.17)2880分鐘(48小時),科索沃戰爭(1999.03.24)110分鐘,阿富汗戰爭(2001.10.07)19分鐘,伊拉克戰爭(2003.03.20)10秒鐘。12年時間,C4ISR係統反應速度提高17280倍!伊拉克戰爭已過去十多年,目前這個速度會更快。在這種節奏之下,某個環節失之毫秒,就極有可能勝敗易手。

    降低體係內耗時間競爭激烈。係統運動的一條重要規律是,體係越復雜,時間的消耗點越多,同步快速反應的難度也越大。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是多維度、全要素體係對抗,諸軍兵種、諸作戰要素能否同步利用時間,能否最大限度降低體係“內耗”時間,是衡量作戰體係效能的重要標誌。這決定交戰雙方都將通過組織、技術、戰術等多種措施提高體係的反應速度。

    速度成為關鍵的決勝點。美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很早就總結道:“為了獲得時間優勢,我們要形成比敵人更快的作戰節奏。”他提出的“OODA”迴圈,就是建立在速度決勝規律之上的:“在一切衝突當中,每一個參戰者都反覆經歷著觀察—判斷—決定—行動的迴圈……有可能勝出的參戰者的OODA迴圈始終快于他的對手(包括在迴圈之間的轉換時間)。”很顯然,在這個迴圈中,若跟不上敵人變化的節奏,就會永遠在“觀察—判斷”“觀察—判斷”這個迴圈中打轉,連作出決策和行動的機會都沒有;若能先敵組織體係力量準確釋放作戰效能,就會把被動和失敗留給敵方。這個規律,在信息化戰爭中表現得更具決定性,由此也確立了信息化戰爭一個新尺度:不適應信息化戰爭節奏的作戰資源,即使進入作戰體係也派不上用場;不適應信息化戰爭節奏的作戰體係,即使體係再龐大嚴密,也注定是敗戰體係;不能快于對手的指揮流程和行動流程,即使程式再周全再嚴謹,也沒有任何實戰意義;不能根據態勢變化快速作出決策,即使決策再周密,也是徒勞無功的“馬後炮”;不能在戰機消逝前發生效力的戰法,即使設計得再巧妙,也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

    由此可見,實施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在戰略上,可以立足全局,對持久與速決進行科學運籌,但在戰役戰鬥上,必須把時間與速度放在成敗“決鬥”的高度去把握。應把“速度”作為各種作戰資源進入作戰體係的“入門券”、作為衡量作戰體係品質的“達尺規”、作為確定行動流程的“度量衡”、作為衡量決策的“準生證”、作為檢驗戰法的“執法官”,在資源運用、體係構建、決策檢驗、流程確立、戰法設計等方面,賦予時間與速度“一票否決”權。(張佔軍)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瑤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8129725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