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大國長劍,東風萬裏啟新航

2017年12月17日 09:21:17 來源: 人民日報

火箭軍某旅舉行向黨旗宣誓儀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馮根鎖 攝

    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係建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入冬以來,塞北江南導彈演兵場如火如荼。火箭軍多支導彈勁旅在南國深山、西北戈壁的多個“戰場”排兵布陣,錘鍊復雜天候條件下實戰能力,鍛造具有“王牌”“底牌”作用的“殺手锏”部隊。

  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火箭軍昂首闊步向前邁進,始終牢記習近平主席的教誨和重托,深入貫徹改革強軍戰略,加緊練兵備戰,譜寫了打造世界一流戰略軍種、加快戰略能力建設的恢弘篇章。

  抓訓備戰礪劍鋒

  今年5月9日,國防部新聞局對外發布了一條震撼人心的消息:根據年度訓練計劃,火箭軍部隊近日在渤海海域進行新型導彈武器作戰檢驗,達到了預期效果。消息立即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事實上,類似的實戰化訓練和作戰檢驗演習在火箭軍部隊已成常態。

  習主席強調,火箭軍要在提升戰略遏制能力上實現新突破,在提高備戰實戰化水準上實現新突破,在加強戰略運用上實現新突破。如何實現“三個新突破”?火箭軍牢記殷切囑托,聚焦實戰化、戰略化這個根本出發點,把備戰強能作為重中之重,不斷提高部隊能打勝仗能力。

  今年初秋,戈壁深處,書寫戰略導彈部隊歷史上首個“百發旅”傳奇的“常規導彈第一旅”實彈發射演練鏖戰正酣。隨著一聲轟隆巨響,導彈噴出烈焰,直刺蒼穹,準確命中目標。至此,這支勁旅完成了組建20多年來的第200發導彈發射,成為率先突破200發實彈的導彈旅。“演練專挑夜暗、主攻夜戰,不避風雨、不挑時段,演練全程靠資訊驅動、不受人為控制……”基層帶兵人告訴記者,這樣基于核心能力指標的實兵對抗演練,可謂集中檢驗了實戰化訓練最新成效。

  火箭軍的某訓練基地被官兵們譽為“磨刀石”,這裏一年四季都彌漫硝煙,一支支導彈部隊輪番進場,在精心設計的危局、難局、險局中,不斷尋找短板,磨礪打仗真功。如今,火箭軍已鍛造了“天劍”係列演習這樣的提升戰略能力的“礪劍品牌”。部隊按照“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標準要求,探索實施整旅突擊、連續突擊、集團突擊、復雜電磁環境下突擊、應對強敵幹預突擊等訓練,形成和鞏固了集群發射齊射齊落、全方位無依托發射等一批訓法戰法成果。

  戰鬥力的跨越升級,見證火箭軍從“能發射”到“能打仗”最終走向“能打贏”的能力嬗變。一支支核常兼備導彈勁旅跨區機動,執行實彈發射、紅藍對抗、聯合演習等任務。火箭全道路機動、全地域發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擊能力顯著增強,常規導彈部隊已全部實現隨時能戰,所有發射單元可無預告隨機抽點發射,誕生了多支“百發百中”導彈旅。

  科技創新揚軍威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沙場閱兵式上,火箭軍成立後首次亮相——5個方隊組成戰略打擊群,以威武雄壯的陣容、磅薄恢弘的氣勢,光榮地接受了習主席的檢閱,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火箭軍部隊的嶄新風採。從核導彈、常規導彈到核常兼備導彈,從中程導彈到洲際導彈,展示了我國懾戰並舉的強大戰略制衡能力。

  導彈武器裝備快速發展的背後,凝聚的是科技創新的結晶。作為高科技部隊,火箭軍“數字化”與“實戰化”必須並駕齊驅。創新作為未來戰場無聲搏殺的“引擎”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火箭軍各級指揮員在日常訓練備戰中,頭腦裏“科技創新”這根弦繃得緊而又緊。

  大漠戈壁,發射場上一派肅殺氣氛,駐江南某地的某新型導彈旅正在這裏展開實戰條件下的整旅發射演練。“點火!”旅長徐東峰果敢洪亮的密碼打破了雪域大漠的寧靜。暫態,墨綠色的導彈如精靈般騰空而起,成功命中所有目標。此時,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作戰指揮大廳內,一組組數據快速閃跳,戰場資訊奔涌而來。數十名將軍神情專注盯著眼前的電子螢幕,火箭軍首長利用信息化指揮係統異地同步指揮著這一場特殊的實彈發射演練。

  從技術訓練模擬向指揮訓練模擬發展,從各要素分散訓練向全係統整合訓練發展,從簡單戰場環境下訓練向復雜戰場環境下體係對抗訓練發展,火箭軍部隊積極適應現代戰場要求,于無聲處進行著信息化科技的較量。

  近年來,火箭軍“信息化藍軍”堅持數年如一日打造實戰化訓練“磨刀石”,與多支導彈勁旅在互鎖資訊、互設條件、互為對手的條件下真打實抗,運用“課目聯動”“回合升級”等方式構設的逼真戰場環境,在險境困境絕境中反覆淬煉大國劍鋒。

  烽火砥礪,劍鋒更銳。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武器裝備自主創新,通過數字化改造以及新技術在導彈武器係統上的廣泛應用,部隊指揮情報係統更加靈敏高效,快速機動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迅速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實現了新跨越,快速機動能力和準確打擊目標能力迅速提高,信息化條件下戰略威懾和防衛作戰能力躍上了新臺階。

  軍民融合助發展

  在某次檢驗性實彈發射中,隨著指揮員一聲“點火”命令,某型超期服役導彈呼嘯升空,準確命中目標,創造了同型號導彈發射多項新紀錄。這標誌著該旅導彈武器大修周期大大延長,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

  火箭軍戰鬥力節節攀升,軍民融合發展功不可沒。火箭軍鮮明地提出“三能”融合思維:即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軍地融合體係的就不另起爐灶,能依托地方企業的就不重復建設。

  新思路帶來新舉措,軍民融合讓火箭軍部隊提升戰鬥力路子越走越寬。借助地方科研集團科技、人才優勢,構建軍地一體裝備維修保障體係,火箭軍先後與國內數十家大型軍工集團和一流科研單位聯手共建,聘請50多名院士專家擔任“科研顧問”,高起點錘鍊提升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攜手多家科技研發龍頭企業,搭建裝備整修平臺,將融合領域從整修拓展到使用管理全過程,由主戰裝備拓展到專用保障裝備,由部分型號武器拓展到所有型號武器,實現裝備保障領域全係統、全方位的軍民深度融合。

  近年來,火箭軍始終把依托地方優勢資源打造“高層次、專家型、實戰化”導彈人才方陣作為重點,堅持軍地聯合、資源共用。火箭軍機關每年從導彈旅團遴選一批技術人才,走進地方軍工科技集團、科工集團等科研單位,進行為期一年的代職“淬火”,先後培養千余名導彈技術骨幹。為超前培養新型裝備保障人才,火箭軍機關、部隊與地方科研單位先後共建了10多個軍地協作人才培養站,與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採取進廠駐訓、聯合攻關、挂職培養、項目合作等,培養200多名專家型導彈技術骨幹,幫帶培養了80多名導彈旅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成為一線部隊作戰訓練、科技創新、技術把關、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定海神針”。

  能力嬗變牽引部隊從“實彈發射”到“實戰發射”全面轉型。今年以來,火箭軍多支導彈勁旅一次次踏上千裏機動路,在演訓場上與專業化“藍軍”交手過招,在多維偵察監視、高強度幹擾、精確打擊和核化“襲擊”中,磨礪復雜戰場環境下的整旅突擊能力,將大國長劍一次次成功送上藍天。

  (蔡瑞金、李永飛參與採寫)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6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