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感受鄭和精神 期待共同繁榮——探訪印尼三寶壟鄭和遺跡
2014-07-10 13:52:0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三寶壟7月10日電(記者周檬、鄭世波)在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首府三寶壟市中心西南5公里處,坐落著鄭和下西洋的文化古跡三保洞。依山傍水、綠樹環繞中,這片糅合了中國古代和爪哇島建築風格的寺廟建築群已經成為當地的旅遊勝地。

    據三保洞導遊蘇拉特曼介紹,三保洞建于鄭和下西洋約300年後的1724年,是當地百姓為紀念鄭和到訪三寶壟而建立的。“鄭和曾兩次到訪,他的副使王景弘曾在此療養,後來更在這裏定居,與其他船員一道在此地傳播中華文化和鄭和事跡。”

    三保洞寺廟以典型的中國古建築風格為主,但大量融入了印尼爪哇島的風俗民情。寺廟坐西朝東氣宇軒昂,一律紅瓦紅墻,每座廟宇的大門都以石獅或麒麟鎮守。在寺廟正中,一尊高達11米的鄭和銅像巍然聳立,似乎給後人講述著約600年前中國和印尼友好交往的故事。廟後有一組數十米長的浮雕壁畫,人物逼真,讓人感受到鄭和下西洋時乘風破浪的磅薄氣勢。

    除了三保洞,大覺寺是當地另一處久負盛名的鄭和文化古跡。相傳,18世紀時,一位猶太裔商人買下三保洞及其土地所有權,並對所有去三保洞祭拜鄭和的當地華人收取高昂費用。華人不得不轉而前往位于三寶壟市中心華人聚集區的大覺寺進行祭祀。

    記者一行來到大覺寺時,遠遠就望見寺外一尊高約3米的鄭和雕像,左手持劍,凝視前方。大覺寺是一座呈品字形分布的三殿式寺廟,位于中央的主殿呈回字形,正中為天井,兩側立柱間懸挂大紅燈籠,殿內香案余煙嫋嫋,仍不時有虔誠信徒持香叩拜,顯示大覺寺數百年來香火不斷。

    攜友在寺內參觀的當地華人蕭淑蓮指著殿內一尊金身雕像告訴記者,大覺寺因供奉有鄭和,已成當地著名景點,“每次有朋友來三寶壟,都要帶他們來大覺寺走一走,拜一拜鄭和像”。

    她説,每逢初一、十五,大覺寺都會舉行大型祭拜活動。每年農歷6月30日,傳説中鄭和登陸三寶壟的日子,當地華人還會舉行鄭和金身塑像的巡遊活動,這一活動不僅吸引來自印尼各地的華人,印尼當地人也會積極參與。

    三寶壟百姓對鄭和的崇敬源于鄭和對當地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鄭和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教會當地百姓利用畜力開墾農田,將水稻的收獲由一年兩季提升為一年三季;鄭和還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烹飪方式,教會當地百姓將黃豆制作成豆餅、豆腐,豐富了當地的飲食文化……”談起鄭和下西洋對于印尼的積極意義,三保洞導遊蘇拉特曼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從印尼日惹來的藝術教師桑迪約説,鄭和約600年前為印尼帶來先進的文化與技術,顯著改變了當地生活與發展水準,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由于鄭和和許多華人在此地定居、經商,幫助了城市的發展。“就我所研究的藝術領域而言,三寶壟的印尼本地人也已開始參與和投身到舞龍舞獅這樣的中華文化藝術活動中來,體現了不同族群間的文化互動。”

    印尼鄭和文化資深研究人士周繼超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鄭和下西洋為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各國帶來的不是戰爭,而是祥和。鄭和下西洋期間將“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帶出國門,受到了沿岸各國的歡迎。

    周繼超認為,在中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有必要發揚以友好交往、互利合作為核心的鄭和精神,進一步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海上合作,一道謀發展、求繁榮。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21111155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