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斯人已去,斯事未結——120年後重訪甲午戰場

2014年07月24日 15:41:09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網威海7月24日電(記者白旭、滕軍偉、程露、朱青)呼嘯的海風中,記者搭乘3728H海豹巡邏艦離開威海港口,向黃海深處駛去。艦身掀起雪白浪花,陸地漸行漸遠。

    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記者重新探訪當年的戰場。至今,北洋水師數千官兵的屍骨仍沉沒在海底。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域偷襲濟遠、廣乙兩艘運兵船,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一個多月後的黃海海戰中,中國艦隊在黃海被日本打敗。

    次年2月,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支擁有25艘艦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威海衛(今威海)全軍覆沒。

    戰敗的中國與日本簽下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條款包括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從此中華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災難,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

    “威海是近代中國的立體教科書,值得子孫後代深思,以史為鑒,知恥後勇。”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原館長戚俊傑説。

    記憶成為傳説

    記者登上威海灣環抱的日島,它的面積僅比一個標準足球場略大。當年,威海衛炮臺被佔領後,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曾在此抵抗了11天。

    硝煙早已散去,炮臺僅剩兩個直徑5米左右的炮位,但下面的要塞仍保存較好,地道、彈藥庫等雖有損壞,卻依然還在。

    而一海裏外的北洋水師駐地劉公島,當年停靠艦隊的“鐵碼頭”仍屹立海邊,看潮起潮落。這個1889年修建的碼頭,墩樁用厚鐵板釘成方柱,灌入水泥,凝結如石,直插海底,是以得名。甲午戰爭後,碼頭幾經維修,1971年增加了一段引橋,現仍為中國海軍使用。

    連接碼頭的一段數百米長的鐵軌也保留了下來。當年裝車的煤炭和炮彈就是沿著這條鐵軌被運到停靠在碼頭的軍艦上。

    劉公島有6個炮臺,遺址猶存。最東端的東泓炮臺遠眺日島,如今已荒煙蔓草。當地政府在炮位中安放了倣制的克虜伯大炮。

    戚俊傑本人就是威海人,他花了近30年時間,試圖還原當時情形。“那年的冬天特別冷,水滴到艦艇的甲板上就會結冰,滑得很。”

    他説,彼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已年近花甲,面對朝內壓力和敵軍誘降,曾數次打退日軍。失敗後,丁汝昌不願投降,選擇了自殺。

    在丁汝昌的旗艦定遠艦上,有名水手叫周維屏。“爺爺當年27歲,曾經在英國受訓一年。”他的孫女周良屏説。

    激戰中,周維屏和另一名水手落海。“他們抓住一塊甲板漂到岸邊,被人救起。”周良屏説。

    身無分文的周維屏輾轉回到原籍天津,仍在水上工作,後來成了民國海軍的一位艦長,1936年去世。

    甲午戰爭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威海流傳著民謠:“七鎮八遠一大康,超勇揚威捎操江,不怕東洋西洋鬼,敢來侵犯我海疆。”

    一些幸存老兵在街頭巷尾乃至澡堂子裏給人們講述戰爭故事。研究甲午戰爭史的著名專家戚其章,也是上世紀50年代在澡堂子裏最早開始了解並接觸到北洋老兵的。

    65歲的戚俊傑從小對海灣環抱的清北洋艦隊駐地劉公島非常向往。這座帶有悲情色彩的小島距威海市區碼頭僅2.1海裏,但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小島作為海軍基地並不對外開放。兒時的戚俊傑只能與劉公島隔海相望。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只有島上的居民能夠知道一些這個“神秘島”當年的情況。

    73歲的隋振鬥1960年搬到劉公島居住。“當時政府把島上一些‘成分不好’的住戶遷走,又從附近的五個鄉鎮遷來了一些根正苗紅的人。”他回憶説。

    他咨詢了一位曾參與甲午海戰的叔爺爺,聽這位曾跟著“丁統領”作戰的老人説島上環境不錯,于是他舉家從山民變成了島民。

    就這樣,島上的原住戶只剩下7戶,加上外來戶,共300多人,和島上的數千名部隊戰士一起生活。

    隋振鬥記得剛來時,島還沒開發,也缺電。早上,人們聽著部隊的號子起床,晚上部隊休息,停止發電,大家也就睡了。

    居民還是靠種地為生。他們也幫助部隊打掃衛生,常常出入丁汝昌的寓所和當年的水師學堂。那些建築都為部隊所用。

    老隋當年還是民兵連長,白天幹活,晚上放哨。需要到威海市裏去時,他們就乘坐部隊的船。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島上的部隊撤了,只剩一個訓練基地。學校招不到學生也撤了,劉公島一下子冷清了。島上現有100多位常住居民。

    52歲的劉懸波1985年曾上過島,那時水師學堂的房子已經破舊,門窗都爛了。村民在那裏養雞養羊。16年前,當地為了保護老建築準備整修水師學堂,他又回到島上做水電改造,然後就留下了。

    現在,老劉的妻子在島上的索道站工作,他四年前開了一個小商店。“島上的變化這些年大得厲害。”

    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博物館和陳列館分別于1985年和2008年對外開放,沉寂一時的島嶼又喧鬧了起來。

    日島上則沒有居民,只有五名漁業公司的員工常年在這裏養殖海參,他們每個月有兩天的假期可以乘船回家,平時便吃住在島上。

    他們在平坦的地方種了些蔬菜,但做不到自給自足。此外島上沒有淡水,一切物資都要靠船定期運來,儲存在十九世紀的地道和彈藥庫裏。

   1 2 下一頁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00111178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