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述評:危險的“榮耀” 危險的復活——寫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

2014年07月25日 00:07:57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網東京7月24日電(新華國際時評)述評:危險的“榮耀” 危險的復活——寫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

    記者馮武勇

    1894年7月25日,日本為實現其侵佔朝鮮和中國的野心,偷襲在朝鮮牙山口外豐島的清朝軍艦,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

    120年後的今天,在日本靖國神社拜殿前,赫然矗立著兩座記錄日本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武功”的石燈籠。在日本右翼分子心中,這兩座石燈籠是昔日“榮耀”的象徵;而在愛好和平的世人眼中,這是記錄罪惡歷史的恥辱柱。

    “明治神話”的背後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展開血戰,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黃海大戰。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右上)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擊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余人全部壯烈殉國。圖為戰鬥中的“致遠”艦。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域偷襲濟遠、廣乙兩艘運兵船,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一個多月後的黃海海戰中,中國艦隊在黃海被日本艦隊擊敗。次年2月,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支擁有25艘艦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威海衛(今威海)全軍覆沒。戰敗的中國與日本簽下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條款包括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從此中華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災難,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戰爭讓中國各階層人士開始覺醒,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救亡圖存。如今又逢甲午年,炎黃子孫不忘國恥、牢記使命、為國擔當。 新華社發

    甲午海戰中被日艦擊傷的鎮遠艦(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圖為北洋艦隊部分艦艇(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在日本近現代史上,明治維新開啟了日本現代化的進程,被稱為“明治神話”。但“明治神話”並不限于廢藩置縣、置産興業、文明開化,也包括在“富國強兵”“脫亞入歐”口號下發動的兩場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作為日本近代發動的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其結果對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日本歷史進程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日本由此走向軍國主義。

    在一本日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甲午戰爭與10年後的日俄戰爭被描述為日本在“威脅”與“存亡”之際被迫作出的反應。而事實是,日本借兩場戰爭佔領中國臺灣、吞併朝鮮,在中國東北和遼東半島站穩腳跟,並利用馬關賠款、辛醜賠款等戰爭“紅利”整飭軍備,伺機進一步染指中國領土。

    另一方面,甲午戰爭的結果,讓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日本誤以為,戰爭和侵略可以帶來富強,也令日本社會心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統治階層,到知識分子,甚至是普通百姓,普遍産生了日本作為列強的所謂“大國意識”。急劇膨脹的優越感,為軍國主義思想的瘋狂滋長埋下隱患。

   1 2 3 下一頁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32811117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