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福建泉州:“海絲”路上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5年02月10日 09:37:48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2月10日電(記者劉姝君 康淼 宓盈婷)位于福建泉州涂門街108號的清凈寺每天都會靜候大批穆斯林的到來,歷經滄桑的石墻上,阿拉伯文鐫刻的《古蘭經》依稀可見。在其周圍,分布著開元寺、元妙觀、府文廟和天後宮,方圓一公里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以及不同民間信仰和睦相處。

    清凈寺管委會主任黃文鏗告訴記者,在中國西北地區一些穆斯林的眼中,這座清真寺有著特殊的意義。他指著清凈寺東側一座新建的禮拜堂説,這是阿曼國王捐建的,用以紀念“第一個到中國通商的阿曼人”。

    泉州港,古稱刺桐港,宋元時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彼時,“市井十洲人”、“纏頭赤足半蕃商”,各國商人、旅行家、僧侶及各行各業人員匯集于此,也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歐洲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教、中亞的摩尼教、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

    如今,千年已過,這些膚色各異、留居于中國的“十洲人”漸漸與當地人結合,泉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從清凈寺往東走100多步便到了通淮關岳廟,香火旺盛,香客如織,門前的對聯寫著:詭詐姦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來自晉江的王清海每個星期都要到這裏上一炷香祈求財運,在他看來,宗教和諧相處早已習以為常。

    正是在這種開放包容理念的引領下,泉州不同宗教文化之間也漸趨融合,呈現多種文化相容的局面。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展示著體現各國宗教文化的石刻,《泉州宗教石刻》作者吳幼雄給記者詳細講解了這些石刻的奇妙之處,“比如這個石墓,就融合了印度和中國的藝術元素,整體是印度須彌座式的雕刻風格,但下面的如意圖案卻是中國風。”

    吳幼雄説,一些石碑的正面雕刻著阿拉伯文,反面是中文,一些石碑前半部分是阿拉伯文,下半部分是中文,“這些石刻都是宋元時期泉州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友好往來的見證,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動再現”。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更是溝通精神文化的紐帶。”泉州師范大學教授、閩南文化研究專家林華東説,各種宗教能夠在歷史和當下相互融合、和諧共生,體現了泉州文化的包容性,這種精神也將繼續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青春派,炫精彩。掃一掃,帶走新華炫聞。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86911143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