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走向大海,福建續寫光榮與夢想

2015年02月10日 10:35:36 來源: 福建日報

  《絲海夢尋》劇照(資料圖片)

  開元寺

  福建省博物院內的獨木舟

 

  “閩在海中”,“海者,閩人之田也”。

  這是兩句流傳頗廣的話,往往用來描述福建與海洋的關係。前一句,來自先秦古籍《山海經》,後一句,則出 自明代思想家顧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兩句話相隔兩千多年,但都揭示了一個事實:從古至今,福建與大海的緣分,密不可分。

  面朝大海,是福建的地理優勢,港口眾多,是閩人創造輝煌的起點。如今,隨著建設“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福建,這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又一次站在歷史機遇面前,準備續寫光榮與夢想。

  絲路帆遠,港口興起盛極一時

  【毫無疑問,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航線,而福建,在這條航線中 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010年11月的一個淩晨,一條造型獨特的獨木舟緩緩停靠閩江,岸邊等待的人群發出一陣歡呼。從獨木舟下來5個船員,他們都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是南島語族的後人。4個月前,他們從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出發,航行來到福州,以此證明:獨木舟可以橫跨太平洋,南島語族的根在福建,而福州就是他們祖先出發的地方。

  歷史考古早已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步入福建博物院,仍然可以看到福建先民使用過的獨木舟。福建人在海上的光榮,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書寫的。

  新石器時代,福建沿海的古越先民就“習于水鬥,便于用舟”,他們通過獨木舟渡海到臺灣定居。

  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閩臺兩地的原始先民繼續順著海流南下,足跡遍布太平洋上的每一個島嶼。

  西漢時期,閩越作為漢王朝南方的一個諸侯國,已經和海外地區有貿易往來。福建文史專家盧美松介紹,隨著東冶港的設立,福州很快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對外港口之一。據《後漢書》記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汛海而至。”由此證明,東漢時期,福州已成為我國對中南半島地區沌口貿易的重要轉運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中原移民大量南下,促進了福建沿海的開發。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曾在福建設置“典船校尉”。西晉時期,政府又在福州建立“溫麻船屯”,專門管理造船事宜。可見當時,福州地區的造船水準,在國內已是首屈一指。

  到了唐代,由于“怛邏斯”之戰的失敗,“安史之亂”的折騰,中國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對外經貿交流重心漸漸向海上轉移。福州適逢其會,發展起繁盛的海外交通和經濟貿易活動,成為唐朝南方三大海上貿易中心之一。

  南宋時期,由于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政府非常注重對外開放,國家的財政支出,很大一部分要靠海外貿易的收入來維持。元代時,泉州已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福建經濟日益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泉州街頭出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

  明代,泉州港地位衰落,福州對外貿易則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大都在福州太平港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這趟偉大的航程中,少不了福建人的參與。在浩大的船隊中,來自福建的水手不可計數。而福建漳平人王景弘,更是與鄭和職位相當的正使。

  然而,輝煌過後卻是持續近百年的海禁,直到漳州月港的出現。月港最初是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港口,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開放“洋市”,月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商人出海貿易港口,號稱“天子南庫”。那時的月港,賈肆星列,居民數萬家,儼然東南一大都會。

  明清戰亂,加上之後清代統治者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盡管偶有曇花一現的繁盛,但福建港口漸漸衰落,揚帆海上的日子,漸漸遠去。

   1 2 下一頁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747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