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默克爾到府兩天三提歷史,安倍為何態度冷淡?

2015年03月11日 11:04:44 來源: 新華網

    3月9日,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二)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左四)舉行會談。當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舉行會談。新華社發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月9日至10日在訪問日本期間,至少三次向日方公開提及歷史問題,反覆強調要正視歷史。德日兩國當年同為二戰戰爭策源地、都犯下過累累侵略罪行,但戰後70年的今天,德國領導人到府反覆就歷史問題提醒日本,日方卻態度冷淡,這是何故?

    9日,默克爾在東京發表演講時指出,正視歷史是戰後德國與鄰國實現和解的關鍵,德國坦率面對歷史,並由此得到鄰國諒解,德國才得以重新被國際社會接納。當天,在與安倍舉行會談時,默克爾介紹了德國如何清算納粹分子實施的猶太人大屠殺等可怕罪行。在與安倍舉行的記者會上,默克爾表示,德國戰後對戰爭歷史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討論,對過去的清算是實現戰後和解的前提。

    10日,默克爾在會見日本最大反對黨民主黨代表岡田克也時,主動提到“慰安婦”問題,並再次強調“必須始終正視過去”。

    敦促日本正視歷史,默克爾有足夠的底氣。戰後以來,德國採取了一係列行動反省歷史,加強國內立法,全面整治納粹法西斯及其思潮,追捕納粹罪犯,放棄武力侵佔的一切權益,每到重要時間節點,德國都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政要紛紛站出來反思歷史。1994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的《反納粹與反刑事罪法》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禁止使用納粹標誌。不僅如此,德國還主動修復與鄰國的感情,認真懺悔。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的“驚世之跪”為德國贏得了尊嚴,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

    資料圖片: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首都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新華社發

    對于有著充足底氣的默克爾的“禮貌提醒”,一向善辯的安倍卻沒有接話茬,並未當即作出回應。而在安倍態度冷淡的背後,乃是默克爾的身份及表態直接戳中了安倍的軟肋。在因真誠坦率面對歷史而贏得尊嚴的德國的領導人面前,安倍不由心虛。在心虛的背後,乃是安倍及日本右翼勢力在右傾道路上的狂奔。

    安倍政府近年來頻繁大開歷史倒車。在歷史觀問題上,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憂慮,一再生事挑釁,悍然參拜靖國神社,拒絕正視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問題,允許粉飾和美化侵略罪行的歷史教科書通過使用,企圖動搖和破壞“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安倍本人甚至對于今年將發表的“安倍談話”是否使用“侵略”、“殖民統治”等關鍵詞竟然擺出曖昧態度,閃爍其詞。與危險的歷史觀並行的是,安倍政府通過一係列的舉措,推動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擴充軍力,一步步重新打造強大的戰爭機器,以實現“奪回強大日本”之夢。

    安倍政府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日本國內外的憂慮和反對。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日前表示,“‘村山談話’明確承認日本對殖民地的統治、承認發動侵略戰爭,而安倍則有意淡化這些內容,甚至想篡改這些內容。”韓國政府在其《國防白皮書》中以強硬措辭批評日本右翼錯誤的歷史觀,韓國總統樸槿惠也敦促日本拿出承認歷史的勇氣。

    拿出承認歷史的勇氣和反省誠意,是取得鄰國信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1985年5月8日,德國已故前總統裏夏德·魏茨澤克説:“誰不反觀歷史,誰就會對現實盲目。誰不願反思暴行,誰將來就可能會重蹈覆轍。”吸取歷史的教訓,實現與鄰國的真正和解,安倍政府就不能一邊聲稱繼承歷代內閣的立場,一邊卻不斷往鄰國的歷史傷口上撒鹽。正如中國外長王毅8日在回答日本記者提問時所説,“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文/劉小軍)

    日外相拒絕與德國做比較 辯稱兩國“情況不同”

    德媒:東京懼怕德國批評戰後不反省

讓新聞有深度,讓思想有溫度,新華網微信公號(微信號:newsxinhua)帶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掃一掃,打開世界新大門!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1512756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