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沙伊關係或以鬥爭求妥協

2016年01月18日 06:59:26 來源: 文匯報

  日前落幕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緊急會議就當前的沙伊關係進行了磋商。與會各國一致譴責伊朗,將其視為地區不穩定因素,即以教派主義稱霸海灣,干涉阿拉伯國家內政,破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但此次阿盟緊急會議仍留有余地,並未最後決定針對伊朗的制裁措施。不僅如此,會議還決定成立負責沙伊繼續對話的委員會,這實際上在當前沙伊斷交及後續事件的喧鬧聲之中打開了一扇理性之門,沙伊雙方實則都在尋求以鬥爭求妥協。

  收起“伊斯蘭”大旗 強化國際法意義

  沙特選擇以阿盟為舞臺來集體譴責伊朗,有其深刻的政治與國際法內涵,即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大旗,以民族國家主權至上及此基礎上的不干涉內政原則來抗衡伊朗的什葉派革命外交,以最大限度謀取國際社會的支援。

  沙特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大伊斯蘭聖地,長期以來以遜尼派“伊斯蘭盟主”自居,曾極力反對納賽爾世俗、共和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不惜牽頭成立伊斯蘭主義的伊斯蘭會議組織與世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阿盟進行對抗。埃以建交標誌著納賽爾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式微,阿盟此後長期陷入停滯狀態,沒能在阿拉伯事務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阿拉伯之春”為局勢相對穩定的、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君主國在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契機。沙特以阿盟為工具,將其意志合法地上升為阿拉伯世界的意志。在阿盟意外地“枯木逢春”的同時,沙特開始交替揮舞伊斯蘭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大旗。

  平心而論,沙特近日處決47名本國涉恐涉暴的囚犯符合其國內法,是其內政,他國不容干涉。47名囚犯中有43名是遜尼派,只有4名是什葉派,所謂教派衝突因素亦難成立。伊朗方面出于什葉派革命外交思維,無視這4名什葉派囚犯是沙特公民這一事實,其火燒沙特駐伊朗大使館的激烈行徑激化了沙伊長久以來的矛盾。

  沙特深諳伊朗火燒使館背後牽涉的國際法意義,選擇性地暫時收起“伊斯蘭盟主”大旗,以捍衛世俗的國際法準則來構建譴責伊朗的全球統一戰線,阿盟緊急會議不過是應沙特之約而對此意味進行了一番強化。即便如此,緊急會議仍然意味深長地提及了“教派主義”一詞,這實際上承認了沙特對于跨國教派對現代國際關係的外溢影響作用有著相當程度的意識和預判,換言之,沙特清楚意識到處決4名什葉派囚犯尤其是什葉派教士尼姆爾,在中東局勢尤為復雜多變的時刻,對于全世界什葉派的衝擊力。

  內外交困轉移矛盾設立對話尋求妥協

  沙特與伊朗是中東地區最早獲得國際社會主權承認的國家,兩國于1929年正式建交。姑且不提阿拉伯民族與波斯民族的歷史恩怨,現代沙伊80余年的外交關係歷程也絕非一帆風順,尤其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沙伊關係可謂一波三折。

  當前沙特對伊朗的毅然斷交並非石破天驚之舉,而是早有先例,兩國的上一次斷交便出現在1988年,且一直持續到1991年才復交。沙伊1988年的斷交與教派爭端確有極大關聯。1987年,275名伊朗朝覲者在麥加衝突中喪生,引發了伊朗民眾衝擊沙特駐伊大使館,火燒科威特大使館,並造成1名沙特外交人員死亡,是沙伊斷交直接的導火索。

  沙特在兩伊戰爭的關鍵時刻通過與伊朗斷交,給予伊拉克極大的支援,其目標是抵禦什葉派革命輸出,維護自身“伊斯蘭盟主”地位。沙伊兩國鬥爭的焦點是聖地麥加的地位問題,伊朗主張將麥加置于伊斯蘭世界共管之下,這恰恰觸碰到了沙特王室的統治合法性的底線。

  2007年12月,伊朗時任總統內賈德赴麥加朝覲,他是伊斯蘭革命28年後首位受邀的伊朗總統,內賈德極具象徵意義的朝覲之行被視為伊朗與海合會國家關係的“大躍進”。

  此次沙伊斷交只是單純的政治事件,反映了沙特在美伊關係獲得改善的大背景下,其在剷除葉門胡塞武裝、遏制“伊斯蘭國”擴張、維護國內穩定、消除巨額財政赤字等問題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美國出于安撫沙特的考慮而對沙伊“鬥法”保持沉默,沙特與伊朗雖然斷交,但兩國關係還沒有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阿盟緊急會議設立兩國對話委員會便順理成章,這實際上也代表了沙伊兩國共同的心願。

  (作者鈕松係上海高校智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小雨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8637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