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美劇《紙牌屋》編劇:劇本不是大數據“算”出來的

2016年06月10日 07:53:47 來源: 文匯報

  美劇《紙牌屋》的編劇之一約翰·曼凱維奇是本屆上海電視節海外電視劇單元評委。9日,他出席了一場以網絡時代文本創作為主題的電視節白玉蘭論壇。《紙牌屋》到底是不是大數據“算”出來的,是中國電視人向曼凱維奇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他回答:“大數據的運用被誇張了,至少從劇本創作的環節來看,《紙牌屋》並沒有關注網絡數據。”

  2013年,美劇《紙牌屋》從美國紅到中國,這部電視劇的火爆一直被認為是網絡大數據的測算結果。當時有個很流行的説法:立項之初,美國著名播出平臺Netflix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喜歡觀看1990年播出的BBC版 《紙牌屋》 的觀眾,同樣是導演大衛·芬奇的擁躉,並大多喜愛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于是Netflix便糅合這3個元素,投資了美版《紙牌屋》。同時,也有報道認為,由于是線上播出,Netflix也可通過強大的數據庫監測係統,測算出觀眾在收看 《紙牌屋》的過程中哪裏回放、哪裏暫停,進而得市場規律並納入之後的創作中。

  “一部電視劇的走紅,關乎導演、演員,更關乎有創意有深度的故事與講述故事的手法,但市場本身充滿了偶然性,並非數據能夠算出。”對于大數據塑造《紙牌屋》的輝煌這一説法,約翰·曼凱維奇並不認可。他介紹,《紙牌屋》共有5名編劇,在編劇過程中,大家並未關注網絡數據,而是集中精力將故事講得有趣、專業且有深度。

  5位編劇如何分工合作,也引發不少中國編劇的好奇。約翰·曼凱維奇介紹,對于每一季的劇情,編劇們會一同進行大量討論,其間辦公室的討論板上會貼滿寫有人物活動、場景設置的貼士。等大家捋清了所有細節,編劇們便會輪流執筆將劇情寫下來。也就是説,所有劇情都是編劇團隊頭腦風暴的結果,並不存在傳言中一人專門負責臺詞、一人專門負責笑點這種“流水線式”的操作流程。

  編劇團隊相對個人創作而言,雲集了更多智慧,但也會因意見不合爭執不下。約翰·曼凱維奇承認,雖然《紙牌屋》 的編劇都是相處多年的合作夥伴,但爭論還是時有發生。“如果大家都不肯讓步,最終還是會聽從經驗更豐富,且之前作品取得的經濟效益更高的那位。”

  在《紙牌屋》中,主人公常常突然脫離與劇中其他角色的互動,直視鏡頭,訴説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個“話劇范”十足的表現手法,成為該劇的一大亮點。約翰·曼凱維奇介紹,之所以採用這個手法,是為了打破角色和觀眾之間的心理隔膜,讓觀眾在不經意間成為主人公的“合謀者”,制造劇情帶入感。但他並不建議同行過多嘗試這類手法。“這項敘事技巧很難把握,如果使用得當會為電視劇增添幽默感與觀眾親近感,使用不得當則會影響情節的推動與懸念的設置。”本報記者 張禎希

【糾錯】 [責任編輯: 林杉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905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