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特稿:治理霧霾 國外都拿誰“開刀”

2016年12月20日 14:26:0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特稿:治理霧霾 國外都拿誰“開刀”

  新華社記者楊駿 劉石磊

  衛星雲圖上的中國影影綽綽,中東部和東北部一片片灰暗,訴説著中國“成長中的煩惱”。霧霾,該拿它如何是好?

  治霾沒有速效藥,國外那些曾身陷“霾伏”的城市,也都經歷長期係統治理,有些仍在和霧霾戰鬥。辦法總比困難多,多管齊下的最終目的都是:減排、減排、再減排!

  拿車“開刀”

  機動車尾氣是霧霾“元兇”之一。治理它,要分短期和長遠兩手。

  11月底開始,法國巴黎出現嚴重空氣污染。政府決定在巴黎及其周邊地區採取機動車單雙號限行、限速等緊急措施。12月初,相關地區空氣品質已見好轉。

  此前有數據顯示,機動車限行措施可讓巴黎市區車流量減少約18%,與道路交通相關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降低15%,氮氧化物濃度降低20%。

  從長遠看,政策對路,會大大減少車輛排放污染。比如曾經的“霧都”倫敦採取的低污染排放區政策等,也都卓有成效。倫敦市政府還計劃在20年內減少9%的私家車流量,降低12%的尾氣排放。

  技術給力,“刀”才鋒利。洛杉磯曾飽受光化學煙霧困擾,這種煙霧由汽車尾氣和工業設施排放氣體混合形成。上世紀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氣凈化器出現,解決了汽油燃燒不完全的問題。10多年後,洛杉磯所有汽車基本全部安裝凈化器。此舉被認為是洛杉磯成功治理空氣污染的重要步驟。

  此外,洛杉磯還推廣更高的燃油效率標準、使用清潔發動機等。技術進步、政策嚴格,讓洛杉磯的空氣污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洛杉磯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汽車尾氣中的污染物只有30多年前的1%。

  拿污染工業“開刀”

  漫長的霧霾“突圍”之路需要對污染“大戶”動手。

  上世紀60年代污染加劇,促使德國對環保問題日益重視,在法律及管理條例中就工業設施排放、燃料中鉛含量、大型燃燒設備排放等作出具體規定。係列措施出臺迫使大量工業企業安裝煙氣洗滌設備,對燃料進行脫硫處理……幾十年間,德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1952年發生“毒霧”事件後,英國政府立法劃定禁止燃燒煤炭的“煙塵控制區”,大力推動天然氣取代煤炭,淘汰落後産業,將倫敦所有燒煤的火電廠關停或遷出。

  長期舉措往往能治根本,而有針對性的臨時措施則收效更快。巴黎去年3月遭遇霧霾時,也曾要求工廠採取污染排放最低的生産模式,有效加快了“除霾”進程。

  不過,一有霧霾就採取“寧可錯殺,不可錯漏”的態度,工廠全關、車輛全禁,顯然不科學。生活要繼續,經濟需發展,只有調整經濟結構、升級産業,逐步消滅污染源,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拿違法違規者“開刀”

  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規,更需要堅定不移的“鐵腕”執行力。

  據巴黎警察局統計,在本次對機動車實行單雙號限行的4天內,共有4.2萬輛次機動車接受了巡警的監察,其中有2200輛次機動車的駕駛員因違反限行規定而被處以罰款,可見處罰力度之大。

  當然,能否將各類相關政策落到實處,不能僅靠執法者單方面的努力,還必須有更細更全的政策法規與之配套,這樣才能確保這些政策在實踐中可以執行。

  在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員方面加強建設也十分必要。如加州環保署有5個部門,其中大氣品質局有約1000人專門監管汽車尾氣等“移動污染源”。

  與洛杉磯的汽車尾氣污染、倫敦的燃煤煙霧相比,中國的霧霾成因更復雜,屬于高度復合污染,有煤污染,有機動車高速增長的因素,有建材、水泥等工業污染。應對這些污染,需要多種措施齊頭並進。

  當然,中國的治霾決心毋庸置疑。去年,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如果減排目標能夠實現,按有關專家的評估,霧霾污染將降低約42%。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海韻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0511201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