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德國大選背後的警示
2017-09-28 08:01:3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日前,在德國柏林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總部,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在初步出口民調顯示領先後接受祝賀。 新華社記者 羅歡歡攝

  日前,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結果出爐,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獲得最多選票。如果組閣順利,已擔任總理12年的默克爾將迎來她的“第四任期”。然而,不少外媒紛紛認為,默克爾的這份勝利有些“苦澀”,因為她同時還要接受的結果包括:聯盟黨得票率大幅下降;右翼政黨選擇黨躍升為第三大黨。

  隨著德國政治光譜明顯向右推移,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給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帶來不可輕視的警示。

  慘澹的勝利

  對于近年來頻現“黑天鵝”的國際政壇而言,剛剛出爐的2017年德國大選結果可謂一劑定心丸。

  根據9月25日淩晨出爐的初步計票結果,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共同組成)獲得33.0%的選票,保持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地位。在連任12年總理之後,默克爾鎖定她的第4個任期幾成定局。這在人們的預期之內。

  不過,勝利並未迎來盡情的慶祝。畢竟,看似沒有懸念的結果卻仍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枝節。如俄羅斯《消息報》所説,很少有人懷疑默克爾將繼續擔任總理職務,但這不代表本次選舉缺乏復雜情節和變革。

  德新社報道稱,初步統計結果顯示,聯盟黨本次得票率比上次大選減少8.5個百分點,僅算“慘勝”。此外,議會另一大黨社會民主黨支援率也下滑到20%左右,創造了該黨在聯邦德國歷史上的最低紀錄。

  與之相應的是,以反歐盟、反難民等為口號的右翼政黨選擇黨異軍突起,以13%的得票率一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在此之前,德國國內輿論曾普遍認為,這個成立僅4年的政黨只可能獲得5%左右的選票,勉強“擠進”議會的門檻。

  面對大選結果,英國《每日郵報》引述歐洲歷史學者的話稱,這是自二戰以來,右翼民族主義政黨首次在德國議會中贏得大量議席。該報直言,對于默克爾來説,這場選舉實際是一場政治地震。

  法國《費加羅報》25日也引述法國政府發言人克裏斯托夫·卡斯塔內的話稱,這次大選對于默克爾而言是一次痛苦的勝利,因為極右翼通過選舉不僅在德國,也在其他地方“崛起了”,這一點引人注目。

  擔憂,而非喜悅,似乎成為此次德國大選之後彌漫的主基調。

  暴露的問題

  作為德國政壇名副其實的“常青樹”,默克爾領導聯盟黨贏得這次大選,與其在此前三屆總理任期內取得的可觀成績密不可分。有分析認為,德國經濟正處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好時期,創下歷史新低的失業率更為默克爾加分不少。

  “當前,歐洲整體形勢讓人缺乏安全感,默克爾作為一種穩定的象徵,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此外,幾大主流政黨在此次大選中合作默契,在把控輿論、把握議題等方面更有經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些因素都增加了默克爾的勝算。

  德國《圖片報》日前也評論稱,默克爾具有讓對手難以詬病的向心力,使得“兩大黨派之間的分歧逐漸消除”。

  不過,對于默克爾來説,這次大選結果相比預期還是有些慘澹,暴露的問題遠比取得的勝利更值得關注。

  選舉之前,英國《金融時報》就稱,作為歐洲難民潮以來德國的首個全國性選舉,此次大選結果也被解讀為選民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信任投票。而在英國廣播公司看來,此次大選成為基民盟在默克爾領導下12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很可能正是她決定向上百萬難民敞開國門的結果。

  據悉,民調顯示,在這次大選中,有超過100萬支援聯盟黨的選民“倒戈”支援選擇黨。一些分析認為,反難民的政治主張正是“年輕的”選擇黨強勢進入德國議會的重要原因。

  “難民危機等政治問題的確給默克爾帶來一定的反對者。同時,還有一些聲音認為,默克爾的任期太長,不符合所謂的民主體制。目前,德國社會出現一種討論,認為默克爾之所以會在政治上出現一些問題,連續兩屆的‘大聯合政府’模式可能是一個原因,兩個大黨合在一起,遮罩了一些反對聲音,影響了決策的合理性。”崔洪建指出,右翼政黨選擇黨的迅速崛起和主流大黨的人氣下降是互為因果的,“選擇黨最大的支援者來源是那些曾被主流政黨所遺忘的、對政治感到厭倦的選民,而他們被重新點燃的參與政治的熱情,正是建立在對政府的批評和反對之上”。

  響亮的警鐘

  艱難的4年,對于默克爾即將開始的下一個任期,輿論更多持謹慎甚至悲觀的論調。如一些外媒所言,復雜的選後政治格局將對默克爾的領導力構成嚴峻考驗。如何組閣,如何平衡黨派之間的利益分配,如何磨合不同黨派的政策分歧,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崔洪建認為,在新的格局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或許很難指望德國騰出太多精力處理對外事務。

  然而,對于這個歐盟最強大的經濟體,世界尤其是歐洲依然十分關注德國在大選之後可能的方向。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25日表示,鑒于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德國應盡快組建一個強大的聯合政府,幫助塑造歐盟的未來。

  對此,西班牙《國家報》認為,無論德國是否繼續沿用“大聯合政府”模式,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議會將發出更多反對歐洲計劃的聲音。因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既定事實是,以不寬容、排外主義和反歐洲作為自己身份標簽的選擇黨,得到了戰後德國任何右翼政黨都未曾得到的民意支援。

  路透社也認為,未來4年,默克爾將不得不應對選擇黨所代表的一股更具對抗性的反對勢力。對于新聯合政府來説,更加深度融合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更有挑戰性。

  阻力的背後是歐洲右翼力量快速興起的現實。“這次大選結果表明,目前民粹主義抬頭帶動歐洲政治整體的右傾和保守化已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這次主流政黨依然掌權,默克爾也能繼續連任,但是德國社會的分裂和碎片化已經非常明顯。大黨往下掉,小黨往上走,這本身就表明這種動向。”崔洪建説。

  如西班牙《國家報》所言,盡管在席卷歐盟的持續危機中,持歐洲懷疑論或反歐黨派遍地開花並不新鮮,但這些黨派能在德國找到生長的沃土仍舊令人驚訝。“因為德國的文化特性,它的社會表面看似平靜,實際可能已經蘊藏著分歧和矛盾,這是值得警惕的。未來一段時間,如果歐洲國家不能很好地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那麼民粹化和保守化的趨勢還會繼續,並將在各個國家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崔洪建指出,對于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而言,這次大選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警鐘。(記者 嚴 瑜)

+1
【糾錯】 責任編輯: 謝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共用經濟”連接你我
“共用經濟”連接你我
“火力-2017·青銅峽” 站在怒吼的火炮背後有多震撼?
“火力-2017·青銅峽” 站在怒吼的火炮背後有多震撼?
故宮賞鹿
故宮賞鹿
蓬勃發展的交通“大動脈”
蓬勃發展的交通“大動脈”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52129713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