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遲到的緬懷和敬仰
2017-12-18 08:14:08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他們‘以鏟代槍’,是不扛槍的戰士”

  根據一戰華工顧杏卿的日記,1917年11月15日晚,德軍飛機對布思本村附近的英軍營地進行轟炸,致使13名山東籍華工喪生。工友們按照中國傳統喪葬儀式把死難同胞臨時葬于營地附近一條小溪邊,後來這13名華工的遺體被移葬到法國的巴約英軍公墓。

  日前,在布思本村週邊的一處坡地上,一戰華工紀念雕像正式落成。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謝元、英國駐比利時大使艾莉森·羅斯、比利時一戰紀念活動專員保羅·布雷恩、西佛蘭德省長卡爾·德卡魯維和波普林格市長克裏斯托弗·德雅蓋等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據雕塑設計和制作者、旅比華裔雕塑家閆淑芬介紹,雕像用鑄銅制成,由3個相互獨立的華工形象組成,以360度全方位視角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時華工的主要勞動場景——挖戰壕、運炮彈、抬擔架。“我看了很多歷史資料,一戰華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大多在前線陣地工作,從事的是最艱苦最繁重的戰地後勤保障工作,他們‘以鏟代槍’,是不扛槍的戰士。在為這些英雄設計制作雕像的4個月裏,我始終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

  “華工軍團是被遺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

  “在1916年至1918年間,為了補充西歐前線極度匱乏的勞動力,英國和法國在中國招募了大約14萬名青壯年,他們大都來自山東、河北和浙江等地,主要從事武器搬運、修築工事、清理道路、搶救傷員等艱苦的戰地後勤工作,其中有1.2萬人來到比利時的伊普爾和波普林格。”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菲利普·方漢勒米爾斯(中文名:馮浩烈)對記者説。

  馮浩烈長期致力于一戰華工歷史研究。他説,約有2萬名華工最後未能回到中國,有的死于戰場上的轟炸,有的死于艱苦的勞作,有的死于疾病。“一戰華工紀念雕像的落成,不僅是對死于歐洲戰場的所有華工的永久紀念,更是對一戰華工的歷史功績在被重新認識後,所給予的一種應有的敬仰。”

  很長時間以來,華工的歷史地位和貢獻一直被漠視。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載文稱,華工軍團是被遺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一戰中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勞工軍團能比得上華工軍團的英雄行為。但是,相對于他們的功勞,他們得到的認可最少。

  羅斯表示:“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戰之後華工的歷史性貢獻並未得到歐洲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今天站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親眼目睹一戰華工雕像落成,我感到非常高興,願華工英魂流芳百世。”

  “關鍵時刻加在戰爭天平上的關鍵分量”

  “令人非常遺憾的是,直到今天,許多西方人尚不知道在一戰歷史上出現過中國勞工這個群體。”德雅蓋表示,“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當年中國勞工的艱辛付出是分不開的,我們不應忘記這段歷史。”

  據悉,為了永久紀念一戰華工,波普林格市政府從布思本村購買了原英軍駐扎的一塊營地,建成一戰華工紀念園。一戰華工雕像是該紀念園的地標,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模倣當年華工住所建造的木製小屋,裏面放置一尊2010年該市為紀念華工而制作的青銅雕像,雕像高約1米,是一名華工肩扛一枚炮彈的形象。小屋入口一側墻壁上懸挂一塊銅質銘牌,上刻13名遇難華工的姓名和編號。

  曲星認為,這些“以工代兵”參戰的華工,是“關鍵時刻加在戰爭天平上的關鍵分量”。建立一戰華工紀念園區、設立一戰華工紀念雕像,是中歐、中比友好合作的又一成果,是中歐人民對華工歷史的共同緬懷。

  揭幕儀式上,很多當地民眾、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自發冒雨前來,向雕像致敬。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獻花之後對記者説:“我是經歷過戰爭的人,深切知道戰爭的殘酷,中國勞工為歐洲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功績值得永遠銘記。”

  旅比華人袁蔚歷時4個多小時才來到一戰紀念園。她説,華工紀念雕像從無到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百年滄桑巨變。(任彥)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余申芳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考研衝刺
考研衝刺
黃河壺口瀑布現冰瀑彩虹美景
黃河壺口瀑布現冰瀑彩虹美景
南岳衡山霧凇美景恍若仙境
南岳衡山霧凇美景恍若仙境
山西迎入冬首場降雪
山西迎入冬首場降雪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9768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