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6日電(石毅)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重點領域攻堅突破,取得顯著成效。11月6日,在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郝喜紅介紹了科技“突圍”工程總體進展與重大突破。
“7+1”點位布局落地 匯聚多方力量攻堅
科技“突圍”工程圍繞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自治區重點産業集群創新需求,在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稀土、氫能、特色乳業、“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技術、大科學裝置點位部署了75項重點任務,形成“7+1”科技突圍點位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所有任務均由企業或企業組建的重大創新&&牽頭實施,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截至目前,該工程財政總投入超6.7億元,引導帶動全社會投入達28億元,形成“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突破、未來産業築基”協同推進格局,為各領域創新突破提供了堅實保障。
標誌性成果頻現 轉化應用賦能産業升級
在科技“突圍”工程推動下,各領域相繼涌現出一批填補行業空白的新産線、新産品,所有成果均已應用到産業實踐中,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稀土領域,10條中試示範線投産,成功研發21項新産品。其中僅節能涂層材料一項成果,已在10家鋼鐵、稀土企業應用,新增産值達3億元,為稀土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特色乳業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首創純度大於80%的β-酪蛋白製備技術,得率較國際競品提升20%,助力內蒙古乳業在高端技術領域搶佔先機;儲能與氫能領域成果豐碩,部分材料、技術實現迭代升級,為自治區能源基地轉型升級注入科技活力,“風光火儲氫多能互補”能源格局基本成型。
高水平人才集聚 築牢創新發展根基
科技“突圍”工程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成為集聚、培育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目前,已匯聚徐南平、湯廣福等24位院士,吸引區內外261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參與,4000多名科研人員投身突圍攻關,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題,起到了挖掘人才、鍛煉隊伍、聚合創新力量的作用。
以張和平團隊為例,其牽頭實施的乳業點位重點項目,成功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乳酸菌共性研發中心、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基因組數據庫,有效解決了乳業加工關鍵菌種“卡脖子”難題。在今年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中,15.2%的一等獎和20%的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由承擔科技“突圍”工程任務的科研團隊獲得,覆蓋了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全部獎項。
郝喜紅&&,自治區科技廳將統籌抓好科技“突圍”工程、“十五五”科技創新規劃的有機銜接,調動各部門、各盟市、各類創新主體向“突圍”工程集聚力量,在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方面同向發力,以“點位突破、領域突圍”帶動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提升,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樣板”注入創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