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青海鉚足“牛勁”打造牦牛養殖新業態-新華網
新聞
2023 09/26 18:10:24
來源:新華社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青海鉚足“牛勁”打造牦牛養殖新業態

字體:

  秋分過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河北鄉格什格村,茫茫草原上,健壯的牦牛正帶着小牛犢悠閒踱步,啃食青草貼着“秋膘”。

  “別看還只是小牛犢,價格金貴着呢,一頭最少能賣3000元。”格什格村黨支部書記本巴説,“這些都是‘大通牦牛’的後代,毛色黑,長得快,出肉多,價格好。”

  牦牛是青藏高原主要畜種,被譽為“高原之舟”,作為我國牦牛主産區,青海目前有存欄牦牛約600萬頭,佔全國總量的38%,牦牛養殖是牧民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在傳統的養殖模式中,因缺乏科學規範的畜種培育,主要靠天養畜,導致青海家養牦牛品種退化嚴重,這也曾是格什格村牧民最為苦惱的事情。

  “以前沒有引進優質種源的概念,牧民自己散養的牦牛體格小,近親繁殖導致牦牛抗病能力弱,産奶量低,一頭牦牛養到三歲最多賣5000元,根本賣不上價錢。”本巴説。

  2018年,格什格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全村92戶牧民全部入股。合作社從大通、祁連、玉樹等地引進種公牛開展繁育良種犢牛生産,目前共飼養超過1400多頭改良牦牛。其中主要品種“大通牦牛”由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培育,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具有野性大、發育快、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繁殖力強等特點,能夠適應高寒生態環境,遺傳性能穩定。

  這是2022年3月16日拍攝的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的“大通牦牛”。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去年合作社凈利潤超過140萬元,人均分紅3300多元。”本巴介紹,“村集體的‘腰包’鼓起來,村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全部由村集體一次性繳納,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良種繁育讓牦牛“長得壯”,智慧養牛則改變了長久以來粗放的牦牛管理模式,讓牦牛“過得好”。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治渠鄉江慶村,牧民養牛再也不用早出晚歸、跟巡放牧,將牦牛入股到合作社後,僅憑一部手機,就能實時了解牦牛所在位置,查看牦牛“檔案”,這是治多縣高原畜種追溯體系(雲端牧場)帶來的改變。

  治多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扎西江措介紹,雲端牧場今年5月正式投入運行,包含養殖監測、屠宰加工追溯、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等九大子系統,是玉樹州首個建設完成的數字養殖系統,目前牧場養殖牦牛500頭。

  “以前牛丟了要找回來很難,現在手機上可以實時看到牦牛運動軌跡,草場四週還設立了電子圍欄,牦牛出界就會在手機上提示,今後還可以通過分析牦牛步數等數據了解其身體健康狀況。”扎西江措説。同時,雲端牧場還建設了生態暖棚,分設暖棚、運動場、注射欄、儲草棚,可以實現對牦牛的精準補飼,體弱的牦牛還能得到精心照料。

  前端養殖逐步走向智能化、可追溯,後端如何讓牦牛産品走向更大的市場?在北京對口支援幫助下,玉樹打造了玉樹牦牛區域公用品牌,打通了屠宰加工運輸銷售渠道,通過與北京月盛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玉樹牦牛肉被陸續開發成五香牦牛肉、紅燒牦牛腱、香辣牦牛雜等食品,端上了首都市民的餐桌。

  “今年以來,我們已向北京提供4批次的牦牛肉生鮮産品,告別了以往秋季集中出欄的傳統養殖模式,逐步實現常態化出欄,牦牛收購價也比在本地售賣價格更高,牧民得到實惠,出欄意願越來越高。”玉樹州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周多才仁説。目前,玉樹牦牛還在繼續打造更加豐富的牦牛産品,真正讓牦牛養殖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記者李寧、柳澤興)

【糾錯】 【責任編輯:卡婭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