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1與其他中國學生較少往來
在新加坡生活12年,賈斯丁已經建立了本地朋友圈子,包括來自中學的SM1,以及國家初級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同學,還有工作後的同事和朋友,因此,他沒參加本地中國學生會的活動。
“我不清楚這些活動,我想那是為剛來新加坡,身邊沒朋友的學生所組織的。我所認識的SM1朋友中也沒人參加中國學生會,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覺得沒必要。如果真參加,那也是有目的性地去社交。”
不過,賈斯丁與SM2或SM3中國學生還有交情。他説:“我無錫的老同學後來通過SM2計劃來新加坡上大學。通過她我認識了SM2和SM3學生,我現在的同事中也有一些SM2畢業生。後來才知道自己參加的獎學金計劃被他們稱為SM1。”
中國學聯會副主席蔣瑋欽(25歲)説:“SM1學生確實較少與SM2與SM3學生交流,他們是不同中學直接招生的,分佈較散,不像SM2和SM3是一大批地過來,較難&&到他們。
“中國學生會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剛來新加坡的中國學生適應新生活,SM1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沒那麼大。”
不過,在新加坡生活了五年的易康(20歲,國大會計係)卻很樂意參加中國學生會活動,與SM2和SM3學生互動。在廣東中山初三畢業後,易康通過SM1計劃到萊佛士書院就讀直通車課程。他雖然在言語舉止上十分本土化,但卻想通過中國學生會認識更多人。
他説:“學生會有許多具體、有意義的活動,給他人帶來快樂。”
SM2和SM3的相似與不同
在三類獎學金計劃中,SM2和SM3的相似程度最高,因為兩者都是來本地讀大學的獎學金得主。儘管如此,他們之間依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別,主要與參加中國高考有關。
來自河北的SM2學生趙媛媛(21歲,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説:“剛來新加坡時,我們之間的差異特別明顯。可能是SM3在中國參加過競爭激烈的高考,我覺得他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業上,眼神特空洞。”
一起受訪的SM3學生、來自山西的武煜人(24歲,南大電腦工程系)聽後大笑,説:“SM2和SM3的文化是不同,SM2是比較活躍和開放,也樂於接觸本地人。SM3可能比較專心學習和研究,但這樣的情況因人而異。”
身為SM3的蔣瑋欽解釋説,那是因為中國高二生升上高三後的心態變化極大。
他説:“高二生比較輕鬆,生活多樣化。高二畢業後留學的SM2學生延續這樣的心態。一升上高三要準備高考,壓力很大,因此SM3學生對中國教育制度的烙印更深。”
武煜人也提出另個原因:“SM2在本地大學的培訓課有20個月,而我們的培訓課約7個月,密度更緊,管理更嚴,對我們參加課餘活動有局限。”
由於SM2和SM3培訓課程是分別管理,即使同住一個宿舍彼此交流也不大。等到他們正式進入大學後,距離才會拉近。
趙媛媛説:“我在大一時會在學年成績優異榜上區分SM2和SM3,到了大二時就不管了。”武煜人則説:“現在我們之間的關係較好,習慣了一個社交圈子,也就不分你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