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國宴
“其實國宴這些年的變化能夠清晰地折射出我們國家的發展軌跡。”劉建指着一張程汝明與鄧小平等人的合影説。
毛主席那個時代,我們國家很少有地方能夠吃到西餐,國宴裏的西餐菜也不是很多,這和領導人的喜好以及國家政治有很大關係。所以,當時程汝明就創制了很多中西合璧的菜品。直到改革開放之初的80年代,西餐在中國也不多見。
據程汝明講,當時北京機場每天都有飛機從法國運來上好的牛排原料,而接機的只有兩輛車,一輛是馬克西姆的,另一輛是中南海的。
“但是在鄧小平這一批領導人中,很多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思想開放,對西餐的接受程度很高。比如鄧小平,他吃牛排就只要五成熟的。而且,當時我們對外開放,接待的外賓越來越多,所以也需要引進更多的西餐。”
這個時候的國宴開始和國際接軌。經過研究,大家認為國宴分餐既是一種禮節,又能保證每個人都吃飽,而且也更加衞生,所以可行。從那以後,我們的國宴就開始採用分餐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個吃”。
“這無疑是國宴自身的一個進步,但同時更能也反映出我們國家的發展變化。”
“説起國宴,也沒什麼神秘的,只是規格高,禮儀性重而已。”國宴烹飪大師、釣魚&國賓館副總廚師長王洪發在接受採訪時説。
國宴的菜,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地方菜係,以淮揚菜為主,經幾代廚師的潛心整理、改良、提煉而成,如川菜,少了麻、辣、油膩,各種菜係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改進,菜譜一般也以清淡、葷素搭配為要。
一個國家最高規格的宴席除去菜品要保證外,在原料和選材上一樣都不能輕心。